2021年的读书是从《最好的告别》正式开始的。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掠全球,近9000万人感染,193万人变成了墓碑上的名字,告别成了全球各类人群,一种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衷心感谢的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我们伟大的祖国护我们岁月静好,也就有了我们认真阅读、用心感受的机会。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主题是衰老与死亡,第一次阅读应该是三四年前了,那段时间还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的《此生未完成》等书籍。人都有一死,我们却很忌讳说死亡的话题,都想好好活着。“未知活,蔫知死?”一般的人都害怕死亡。一个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没有人害怕死亡,人们只是惧怕死前的痛苦而已。
《最好的告别》作者是印籍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他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哈佛医学院教授等等,作者一堆的名号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优秀的医生、学者兼畅销书作家。他结合临床医学经验,用无比流畅的文笔,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主要和读者探讨了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读后对于我们如何客观看待疾病和死亡风险,如何面对人生“最后一程”起到了积极思考的作用。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副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在作者笔下,死亡是自然主义,他是医生,所以接触了太多的死亡病例,就事论事,没有煽情,客观真实描述,饱含深情、古典的人到关怀。展现出来的是最高一级的人生态度。
这本书的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处置方式。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选择什么样的医生、人到大限时该做些什么,以及“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生活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人们以启迪。
这本书的作者从身边的亲人、朋友、病人的真实例子来阐释: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作者讲述的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现代医学造福人类,但同时又带来过度医疗,让很多原来的寿终正寝成了插管抢救无效的痛苦。身边最典型的例子,一是我的姨妈,她老人家生来多病,医院里疗养是常态。但她是有福气的人,因为她走在家中的床上,在睡梦中含笑九泉。没有遭受丝毫身体的痛苦驾鹤西去。至今想起她都很平和,享福走了。相反,我的扶贫户近80岁的老人,一辈子不喜欢打针吃药,不去医院,在最后的十几天,被送到医院,直接进了重病监护室,插上各种管子、器具,不能说话,也无法探视,费了不知多少抢救费后,还是走了。留下的儿子居然付不出仅要自费的百分之五不到的几千元抢救费。不遗余力的对接近尾声的病人进行干预、控制、治疗、抢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书中认为,这样的抢救,远不止浪费资源,还剥夺了患者最后时日的生存意义,并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此后的抑郁。作者的观点,我赞同,其实人们都希望“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保持清醒的意识,不成为他人的负担,实现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这些往往超过对延长生命的愿望。人不仅想活下去,对大多数人,比活着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更乐于开始,生命的开始,整个社会给予生命的前半程都有更多的思考和照料,相比,面对生命的衰老和死亡,因为没有经历,也没有足够的准备,我们缺乏勇气和智慧。生老病死,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般,是个再正常不过但也无法抵挡的自然进程。面对这样必然的过程,人类未有足够的智慧,会滋生恐惧,措手不及。自己会衰老,亲人会逝去,这种无法阻挡的步伐,迫使我们必须去思考如何接受衰败,面对告别。
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生死观,需要正确对待死亡,我们要考虑的并不是在年老时把自己交给医院或者养老院,老年时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及身边人的健康医疗意识同样重要的。同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好好考虑如何为老年生活做准备也有很大意义的。
20岁时,觉得30岁不可思议,40岁无法想象,50岁则是很老了,如今人到中年,已经越来越接受父母和自己越来越年长的事实。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她是我们用一生书写的故事。即使是到了生命的终点,即使我们受到的局限越来越大,我们也仍然希望按照自己最看重的、能够选择的方式来结束这个故事。
原来觉得敬老院很遥远,而今工作却在推进60后互助养老,康养基地建设,也不得不为父母老去着想,也不得不考虑自己与爱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空巢老人,已经是不可抗逆的事实。
当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或养老社区,我们需要思考,这种不愿意给年轻人添麻烦的选择背后有多少生命的无奈?
我们终将面对死亡,我们对死亡的反思是哲学的内在要求,亦是作为人的本质要求,因为人就应该是具有反思能力的人。
2021,新冠疫情还在蔓延,因为这个和其他原因死去的人没有停止。而我们不管是活到100,还是活到120岁,我们终将面对死亡,我们对死亡的反思是哲学的内在要求,亦是作为人的本质要求,因为人就应该是具有反思能力的人。
虽然死亡是确定的,但死亡的时间不确定,我们大多是在与怎样、何时接受战斗失败进行抗争。最后,希望我们能做个明智的病人和家属,如果是医生就做个解释型的医生。
正如书中所说,省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在死亡离我们还有些距离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理性、认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而当死亡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能做到坦然接受,亦是一种美好。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正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告别人生才是最好的,无论你是否经历过死亡考验,都值得认真读一读。推荐词写得有些凌乱,不影响你去阅读的心情就好。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衰老和死亡,更调整我们生活的态度,为我们处理实际事物提供技术性帮助,更珍惜我们当下的生活。
新梅读书杂感记录于2021年1月10日上午长沙乐之书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