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浸淫较久的领域,主要读了前四史和《资治通鉴》。《史记》读得比较早,后来又对照《汉书》看了一遍。《资治通鉴》则跨了30年才读完,很长一段时间是弃置一边,荒废了很多时日。真正读的时间也就五六年左右。因为生僻字较多,古今地名变化较大,在寻找拼音、注解方面花的功夫较多,还专门买了本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当实用。虽然艰难,毕竟完成了。所以我觉得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下定决心,终归能到达成所愿。
我觉得读书就跟吃肉包子一样,开始吃到的是皮,渐渐吃到馅,越吃越有味。一本畅销书自有它可取之处,不要嫌其大众化,鲜花都从土(水)中生。
中学时追读金庸、琼瑶小说,痴迷到与内兄分上下半夜轮流看的程度,不仅没多影响学习,反而从中产生了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很多名宿反对功利化读书是很有见地的,有心栽花可能真不如无心插柳。
追求精神营养是人们读书时的一种本能,经过一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积少成多的过程,而眼界渐开、境界渐高。
我们读书,除了有所寄托、安适心灵外,根本上还在于灵魂的成长,在与古今圣贤、中外大哲的交流中增长智识,辨善恶美丑是非,弃偏见歧见管见,求远见灼见洞见,得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像马寅初、梁漱冥那样,举世汹汹又如何?我自风骨铮铮!
96年夏,《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席卷天下,该书仿效《日本可以说不》,应和并挑动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业策划。当时我在一次书评会上对该书火热现象表示出强烈忧虑,并列举了汉代故事。
汉高祖挟一统天下之威,举32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走了单于老婆的后门,才侥幸脱围。
于是汉朝采取和亲、通商等政策,缓和与匈奴关系,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代,整整百年休养生息、积聚力量。
到武帝时,又经过颁行“推恩令”,瓦解诸侯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重视马政,聘请匈奴射雕人教练军队骑射。经过长期充分准备,才一举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擒百越、西逾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
我国崛起,虽属必然,但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易实现,而要靠精深的战略策划和长期的艰苦奋斗,轻举妄动决不可取,毛主席就曾调侃洪教头,被示敌以弱的林冲一棒撂倒。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史的智慧值得记取!我厉害,但我低调。
好在党中央英明领导,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试图说不,与美国掰手腕的日本,则陷入了30年的停滞。
望着我的家当,目光温情脉脉,老了有书可读,不亦快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