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新学期开始,从学科教师到学校领导都在喊要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小学初始年级,从拿笔姿势、书写姿势到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等等,无不细致入微地给学生讲解、示范,而且还强调学生必须坚持二十一天!否则会前功尽弃!难道坚持了二十一天就能万事大吉,马放南山了吗?
其实,所谓的“21天”不过是一个并不靠谱的主管臆想。这种理论最早源自于1960 年一个叫麦斯威尔‧玛尔兹的外科医生撰写的《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改变你的人生》,他发现截肢者大概平均需要花21 天才能适应截肢之后的幻肢感,或者花费大概三周才能习惯适应新的假肢肢体。他认为,人们平均需要21 天来习惯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旧的心理意向才会被新的心理意向所取代。
其实,即使麦斯威尔‧玛尔兹的“论断”是正确的,也充其量适用于“生理”范畴,与生活实践中其他方面的习惯即无理论上的支撑,更无实践上的佐证。之所以21天养成习惯的概念如此的流行,一方面是麦斯威尔‧玛尔兹写的这本书影响非常大,另一方面是21天听上去不那么困难,而且这个数字也挺“科普”,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被许多后来者偷换了概念,愉快地接受。
那么,习惯的养成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尽管不同国籍的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研究,但是都没能拿出可信度较高的成果,原因是习惯的形成与行为难度和个人意志等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的21天也好,66天也好,都不过是一组意义不大的参照值。
总体来说,制约习惯养成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是与这种行为本身的难度有关。难度越高,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反之,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养成“每天晚饭后步行一千米”这个习惯要比“每天晚饭后跑步十公里”容易得多。
二是与行为者自身的意志品质有关。对于同样的一个习惯,意志力强,自觉性高的人所需的时间就短;而对于意志力弱、畏惧怕难,甚至管不住自己的人,所需的时间就长。
想起一个笑话。有一次跟几个朋友一起聊天,听说A这个曾经出名的“烟鬼”戒烟了,B佩服地说:“哎,我也早想戒了,可是戒烟太难了,总是戒不了。”这时C这个也想戒烟的朋友插话:“我倒觉得戒烟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正当大家纳闷,他马上解释:“我都戒过好多次了。”可见,对于同样难度的一件事,意志力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