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冷起来,有人就琢磨着春暖花开的事了。因为北方的冬天太漫长,寒冷的日子在一年当中占去了近一半的时间。厚重的服装,仿佛束缚了渴望放飞的身体和灵魂。于是,日子就有了让人期盼的理由。
小时候,一年当中最盼望的不会是春暖花开,而是掰着手指头,一天一天的数着过年的日子。因为过年就可以吃到好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在我的记忆中,只要一过了腊七腊八,年就近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常言道,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小时候的冬天,棉袄棉裤棉手套,外面还要穿上一件棉猴。为啥叫棉猴呢?不就是一件棉大衣么,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即使是一件棉猴,也不是谁家的孩子都有的,庆幸,小时候的我过得还算是比较富有的。腊七腊八这天,我姥姥一大早就起来泡黄米,然后熬制腊八粥。现在我们吃到的腊八粥里面会有好多种食材。小时候的腊八粥里面好像什么都没有。
而我是最讨厌吃腊八粥的,金黄金黄的米,粘粘糯糯的,吃的时候加上白糖。我虽是喜欢甜食,却不喜欢粥里面放糖的感觉。但是无论怎样,我姥姥一定会逼着我吃一碗的。因为吃了腊八粥一年就会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掰着手指头一天一天的算着,一次又一次的问着过年还有几天,一遍又一遍的憧憬着大年夜餐桌上那些美味,有时候想想都感觉过瘾。三十晚上的家宴,记忆中最让我至今难忘的还是姥爷做的那道凉菜。切的细细的白菜丝,红红的胡萝卜丝,里面还有干豆腐丝。它们都切的很细,然后码在一个很大的盘子里,上面是细细的瘦肉丝。最吸引眼球的是用秋天晒干的红辣椒切成丝,再用它编成字,春节快乐!别说吃,就是看着都感觉是一种享受。当一家人围坐在长长的方形桌子前的时候,姥爷才开始用调好的汁淋在盘子里。现在才懂得,姥姥姥爷生活中是最有仪式感的人,他们的仪式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很多。
年夜饭一定要有鸡和鱼,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要凭着过年发的票才能买到。现在我们买肉都喜欢买到瘦肉,那时候买一次肉要排好长时间的队,都希望买到肥一点的,因为肥肉还可以榨肥油。
我小时候是不太喜欢吃鱼和肉的,过节对我来说,除了感受美食给我带来的美好,还有平时不怎么能够吃到的肉炒黄花菜,肉炒蒜苔,肉炒圆葱。我不吃肉,就喜欢吃菜,尤其黄花菜。先把黄花菜用水发泡,等发泡好了我就会摘菜。把它撕开,再掐掉头上那个小圆头,然后摆在盘子里反复洗净。这些都是我的工作,等到开始做菜的时候,我就在姥姥旁边做打下手的。可能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学会了做菜的。
大年夜我跟弟弟都要回到自己家里过年,初一的时候再到姥姥家拜年,然后等待渴望已久的压岁钱。当窗外的鞭炮声一声接着一声响起的时候,快乐的声音也就留在了心里。
从懂事起,我就知道姥姥姥爷是那种很会生活的人。听姥姥说,她年轻读书的时候放假回家,总会到厨房看大师傅们做饭。从小年开始,姥姥姥爷就开始准备过节的吃食了。那时候没有冰箱,很多需要冷藏冷冻的东西,收拾好了以后,按照从初一到十五的顺序摆放到厨房的双层窗户里面,有的还要用油纸厚厚的包上,那是一个天然的冷藏室。等到了初五的时候,家里的大桌子就摆上了一个黄色的铜锅子,这是要开始吃涮锅子的节奏。可惜,我不吃牛羊肉,就不喜欢吃涮锅子。现在想起来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肉是提前冻好的,吃的时候再用刀切出来薄薄的肉片。调料是麻将,麻将是需要用水泄一泄的,姥姥自制的韭菜花,腐乳,然后有切的很碎的葱花放在一边。当肉的香气飘满屋子的时候,那一团团的酸菜也该下锅了。看着大人们吃的满嘴流油的样子,那一方花花绿绿的面包就成了我的美味佳肴。
年,来的迟,走的快。当十五的花灯挂起的时候,人山人海的看灯的人也就只能用这种走百病的方式做最后的疯狂了。
于是,大地也开始有了复苏的气象。于是,年少的我们又开始憧憬着下一个年的到来。于是,我已到了开始回忆的年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