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遨游在信息的海洋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有时难以喘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不得不主动选择有用或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各类软件推送的信息高度定制化,越来越符合我们的“胃口”。于是,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便是各类软件“认为”我们想看的,而不是我们应该看的或者随机看的,这会导致“信息茧房”这个无形的屏障。
一、什么是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一种社会现象,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的现象。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每一个人带来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巨量知识,也给一些人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提供了空间,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高效,但并不一定比信息匮乏时代更加顺畅有效。
二、信息茧房含义的发展
“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但其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发现,民主社会天然地易促成个人主义的形成,并将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扩散。自20世纪70年代起,互联网出现并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末美国传媒与科技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the Daily Me”(我的日报)——一个完全个人化报纸的出现,在the Daily Me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他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凯斯·桑斯坦非常认同“the Daily Me”,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息茧房”。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信息量的激增,每个人都能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但这种信息选择行为将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彼时,算法还是个模糊的概念,随着算法技术的成熟,并成为内容分发的通行规则,人们发现“信息茧房”似乎更能贴切描述算法造成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面向大众生产新闻,依靠人工编辑进行分发,并无明确的受众细分意识。而基于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以用户个人特征为标准进行信息筛选,并向用户推荐与其兴趣和价值观高度匹配的个人化信息,由此形成“千人千面”的内容消费形态。一方面,这种分发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各类信息内容的显现度与曝光量由算法规则所决定,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削弱了专业媒体的内容把关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担心,算法推荐机制正通过个性化的名义背离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否会过分迎合用户偏好,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只听到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而导致信息封闭。
三、信息茧房带来的危害
(一)容易导致观点片面化
在“信息茧房”内,同一类用户的交流显著增多,对外交流大幅减少,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长期处于网络“信息茧房”里,习惯于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输入,群体成员的认同导致其日益演化出极端思想。 而当长期沉浸在自我话语场中的群体观念一旦在社交平台中发酵,则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致使小群体的极端意见趋同,进而发展为网络暴力甚至是现实中的暴力行为。网络“信息茧房”的生成,还使得传统中的“信息偶遇”和新闻本身的传播普及作用都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你取得的信息只是你想要的”。
(二)容易引发行为极端化
有研究表明,社会个体总是模仿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模仿式的犯罪。在网络时代,千里之外的恶性案件之间的模仿,其学习过程来自媒体报道或自媒体传播的可能远大于亲眼目睹。媒体或大多数人在传播凶案信息时,其目的本在于社会警示和反省,但其无法避免传递信息时的一系列暗示性信息,网络“信息茧房”的存在,对增强受众的示范模仿效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上的孤立事件容易在“信息茧房”内被渲染加强,并衍生出多种解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趋向和行为选择。
四、如何减弱信息茧房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为个人,在接收信息时要主动、有意识的选择多元化的信息,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并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当社群里出现极端化的氛围时,自身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作为平台,应加强舆论引导和信息多元分发,注重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过度同质化的信息推荐给用户。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6%81%AF%E8%8C%A7%E6%88%BF/12661227?fr=aladdin:百度百科-信息茧房
2.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F%A1%E6%81%AF%E8%8C%A7%E6%88%BF:MBA智库·百科-信息茧房
3.http://h5.nj.nbtv.cn/news.html?articleId=30076880: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束缚我们的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