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一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这本书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是美国对日本的民族文化、思想的一项研究。在1951年被收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这体现出作者客观的研究角度。因为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作者不可能深入日本做实地调查,只能通过前人的文献和仅有的影像资料以及直接接触生活在日本文化中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作者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
对于菊与刀,首先想到的是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两者象征的是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做一些不一样的概念介绍。在日本,每年菊展用来参展的菊花都是盆栽,甚至每一片花瓣都经过了精心修整,并且还会用看不见的金属支撑,用来保持姿态。有人说这象征的正是日本人的生存状态,菊花本有自然状态,能够自由生长,但是它们放在盆栽中,就不得不由人小心摆弄,服从社会的规范,将自己的本真状态隐藏起来;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书中第12章中写到:“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负责精神。也就是日本人喜欢说的自己擦去身上的绣。把身体比喻为刀,佩戴刀的人需要经常擦拭,保持刀的光洁与锋利,用来比喻人的自我修补非常形象。”作者要指出的是,刀并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人的美德与自身责任。
看完这本书,我想以书中所介绍到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现在的日本社会来分享我的感受。虽然现在用这本书来形容当下的日本有不太准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不再具备现实意义,因为一个民族外在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它内在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我们看日本现在的影视剧时,还会看到一些书中的影子。书中描述的日本社会很重视等级、秩序,在辈分、年龄以及性别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而在如今,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上下级关系,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学校。
我自己在看的过程中,觉得可以让我产生兴趣去深入探讨的有两方面:一是大家都说的日本人矛盾的性格,二是日本人对于“恩”的价值观。在日本人矛盾的性格这方面,书中第12章讲到“儿童的学习”时有说到,日本人一生的人生曲线是呈U形发展的,就是说日本人在儿童和老年时期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束缚和规则逐渐加多,这种不连续性的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是形成日本人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日本人对于“恩”的价值观也是有矛盾的地方的,他们认为爱或者恩的本义是负债,就是说我对你有恩就意味着你欠我,还会伴随着有一种负债感,但是这种负债感他们会自己消解,因为他们会把自己对于施恩者的感谢和崇敬看成是高价值的一种存在,以此来抵消负债感;日本把无限的恩称为“义务”,“难以报恩于万一”形容的就是义务,就是说连万分之一的恩情都报答不了。日本还有一种说法叫“义理”,我理解的就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体系而产生的,但不是我们中国所说的份子钱那种人情,比方说,我之前在网上搜这个“义理”,有一个关联词是“义理巧克力”,它的意思是说,日本人过情人节的时候,女性会在情人节当天,对不是恋爱或者心仪对象的男性朋友,只为对对方表示往日对自己照顾的感谢而送的巧克力。而且“义理”是必须要求回报的。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日本的“耻感文化”,和上面的“义理”有所联系。日本人十分注重名誉,所以会有“名誉义理”这种说法,通俗的说法应该是维护自尊,打个比方,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的名誉义理就是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不知道。日本的耻感文化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在日本,竞争失败带来的往往不是发奋的前进动力,而是沮丧,因为日本人会感到蒙羞,所以古代日本的武士切腹自尽是维护名誉(名誉义理)的一种体面的死法。
最后,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想说的一点就是,我们要重视并且尊重文化差异,在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的时候,我们会找到每个国家不同的优点,也会帮助我们打开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