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内容梗概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以20世纪30—60年代的欧洲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影片开头,某位作家为了创作,来到了名为“布达佩斯”的一间大饭店。在此期间,作家遇到了这家饭店的拥有者泽洛·穆斯塔法。他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席间他向作家介绍了这座历经沧桑的大饭店的前世今生。随后的故事则聚焦于曾任饭店经理的古斯塔夫先生身上,顺便也交代了穆斯塔法自己的故事。
穆斯塔法在年轻时作为难民逃到欧洲,在布达佩斯大饭店担任门童。古斯塔夫先生精明能干,熟知每一位尊贵客人的需求并严格保守秘密。在他的领导下,饭店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度假胜地。古斯塔夫为众多高门显贵提供周到的服务,甚至包括为一些上了年纪的富有遗孀提供性服务。D夫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D夫人却在一次度假之后在家族的城堡里蹊跷地离世了。古斯塔夫先生前去吊唁,得知D夫人把珍贵的文艺复兴名画《苹果男孩》赠送给自己。然而这一举动使D夫人的长子迪米崔愤怒异常,因为迪米崔正是毒杀D夫人的真凶。古斯塔夫在取回《苹果男孩》后却被迪米崔构陷入狱。经过穆斯塔法和其女友阿加莎的努力,古斯塔夫逃出监狱并自证清白。最终,古斯塔夫继承了D夫人的全部遗产,由此暴富。
谁知,古斯塔夫先生在战乱中为了保护穆斯塔法而丧命。而穆斯塔法又继承了古斯塔夫先生的大笔遗产。穆斯塔法与他的女友阿加莎有情人终成眷属,谁料婚后两年,阿加莎和他们的孩子都命丧于时疫。此时,镜头之下作家在为他的孙子讲述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最终的镜头停留在现代,一位读者正在阅读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小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41685/e18661ff14c290fc.jpg)
(二)结构层次
本片的结构层次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结构,借鉴了“元小说”的叙述方法,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与精巧的衔接。本片“突破了以往单一性叙事的窠臼,使用了套层结构”,而导演韦斯·安德森似乎并没有把观众带入叙事迷宫的打算,叙述视角的快速转换反而使电影结构极为紧凑明晰,他的套层结构可以很清晰地分为以下几层:层次一,电影开场时一位女作家带着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小说来到某位作家的塑像前开始阅读;层次二,那位作家讲述他创作的这部小说中的情节都有据可考;层次三,作家与饭店的主人穆斯塔法共进晚餐,从而了解到了这部小说中情节的来源;层次四,电影的叙述主线终于出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前世今生和古斯塔夫先生的传奇人生得以被完整地叙述。
通常而言,选取这种“元小说”的叙述方式往往是为了营造一种复杂的悬疑环境,但是韦斯·安德森却用这一叙述方式打造出了几乎完全对称的美学结构,电影依次由层次一进入层次四,又由层次四再次依次切换回层次一,达到了一种叙事学意义上的中和之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41685/767ffa08f6ceec1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41685/199555e137d74085.jpg)
二、电影中虚构艺术的应用
(一)电影场景的虚构
本片尽管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但是仍不乏对场景的虚构。这一方面表现在构图的对称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注重使用场景色彩的渲染故事情节与调动观众情绪。
构图方面,韦斯·安德森都追求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称。从居于雪山之上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严谨地被设置为英式对称风格的宫殿,其在画面中的每一次出现,必然居于构图的正中。单人构图中的人物几乎都居于画面中央,正脸面朝观众;双人构图的人物则居于两侧,躯干动作完全一致,不过手部的动作则微有差异,从而不显得呆板;多人构图依旧遵循这一原则,即使是古斯塔夫与穆斯塔法在火车上被逮捕时,画面也分毫不乱,六名人物平均分布于两侧,姿势对称,层次分明。
色彩方面,本片中大量运用诸如粉色、玫红色一类的暖色调渲染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内景,奢华的装潢和暖色调使整个饭店具有了一种童话般的梦幻感。这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行将逝去的欧洲精神的最后的理想乡。饭店之外,是白茫茫的雪山,刺骨的寒风和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与极权主义,韦斯·安德森用残酷的冷色调忠实地记录着一切。电影对于色彩的运用不止于渲染,更有以对比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电影用穆斯塔法转述古斯塔夫致饭店员工的一封信作为媒介,从而实现了饭店与监狱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场景的快速切换,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切换让观影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饭店”与“监狱”背后的象征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41685/c0d95ddea4ab1b84.jpg)
(二) 历史背景的真实与虚构
本片历史背景的设置呈现出一种基于真实的虚构。首先,韦斯·安德森用报纸上关于战争爆发的消息、军警与士兵在铁路沿线的巡逻、D夫人家族依靠军火生意积累的大量财富营造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欧洲。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老派的贵族们依旧没有忘记寻欢作乐,维护着所谓的“上流阶级的优雅”。
作者并没有从正面抨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肆虐欧洲的法西斯主义,但是电影中通过虚构表达的隐喻与反讽丝毫没有减弱批判的深度。例如,电影中法西斯军队的军装上映着符号“ZZ”,真实的纳粹德国在其党卫军中使用的符号则是“SS”。笔者把这种变化理解为韦斯·安德森对于符号内涵的深入挖掘与运用。倘若把符号“ZZ”改变一下方向,就成
了闪电的标志,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回想起了德国纳粹在二战初期使用的“闪电战”。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载着几个集团军群的机械化步兵,天上的“斯图卡”轰炸机尖啸着投弹,纳粹在短短几周内就征服了几乎整个西欧平原。这样的感受,导演用一个含蓄的符号“ZZ”呈现给了观众,不能说不高明。
而初次在火车上检查古斯塔夫先生一行并给予通融的军警的服装样式近似于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第二次随意枪杀检查古斯塔夫先生的军警则把服装换成了类似于纳粹德国“党卫军”的军装。这样一来,作者就阐释了一个可怕的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存的一点人性也被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彻底消灭了。二十年长度的故事时间被压缩为只有两个镜头的长短的文本时间,从而展示了法西斯主义赤裸裸的残酷。
(三) 人物形象的虚构与真实
本片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值得深入分析。笔者在这里主要分析古斯塔夫、穆斯塔法、卡瓦斯这三个人物形象。根据导演韦斯·安德森的说法,穆斯塔法先生是在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形象上虚构出来的,甚至影片的多处是根据茨威格的小说《昨日的世界》改编的。的确,影片中古斯塔夫先生的形象与茨威格的肖像照极为神似。影片中的古斯塔夫先生的发型、胡须,甚至眼神无不在模仿着中年的茨威格。古斯塔夫先生在电影中的碰到危险和纳粹的不义之举就会吟诵诗歌和使用一种名为“羽之味”的高级香水,这是多么无意义的举动,但是这种举动里恰恰蕴含着欧洲精神中如同瓷器一样优雅高贵却易碎的理想主义。当古斯塔夫先生死于非命时,我们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出现在绝望中打开煤气自杀的茨威格,更有举枪自戕的马雅科夫斯基……这些作家都在捍卫着那美好而易碎的欧洲精神,直至生命不堪重负。
穆斯塔法的身份是一个外来难民,也是那个疯狂的年代中最弱势的个体之一。作为一个外来的黑种人(根据笔者的观察穆斯塔法极有可能来自印度),他比任何人都要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不公与迫害。但是,韦斯·安德森使他戏剧性地幸存下来并取得了富豪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戏剧性的虚构。电影在最核心的部分采取了“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以穆斯塔法的视角进行叙事。穆斯塔法作为叙述者兼角色,因此无法叙述他所不知道的内容。这种类似于留白的手法“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叙述在此融为一体。
犹太律师卡瓦斯在本片中具有的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象征意义上的。他在本剧中严谨、严格依照法律分配D夫人遗产的举动最终敌不过迪米崔和他的亲戚们无耻的栽赃陷害和卑鄙的暗杀。这象征着那个年代法律与自由成为了强权的奴隶,人们为了财富与利益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卡瓦斯律师的犹太人身份和他的非正常死亡,象征着纳粹甚至整个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所取得的一切被纳粹主义的暴力在顷刻之间毁灭殆尽。欧罗巴的文明已经不复往日的大气与宽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41685/9367a5e540e4dd83.jpg)
三、“虚构”背后的人文关怀
(一)欧洲的“落日”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被零和博弈式的思维方式完全支配。工业化急剧深入的同时,战争与极权主义也席卷了这片原本温文尔雅的土地。在铁蹄之下,“人文关怀成为理性、极权、现代化崛起的对立面”,这一点在电影中粗暴的军官检查、不择手段的遗产争夺战、大饭店中的枪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欧洲的太阳,已然陨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无法升起。
(二)极权主义下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无论是在其达到极盛的古斯塔夫时代,还是已经衰微的穆斯塔法时代,它都不可避免地笼罩在那个时代极权主义的阴影下。从三十年代的纳粹的右翼极权主义再到六十年代苏联的左翼极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布达佩斯”四个字就已经道尽那个年代欧洲的彷徨与挣扎。布达佩斯,原本是分列于多瑙河两岸的两座城市,直到19世纪中叶链子桥的建成才把它们真正地合二为一。然而,欧洲迎来的下一个世纪却充满了分裂与战争,河的左岸是地狱,河的右岸也是地狱,梦幻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像一个美好而易碎的童话,摧毁它只需要几次坦克履带在遥远地平线上的轰鸣。然而,电影中总有这么一群理想主义试图寻找河的第三条岸,如同古斯塔夫先生所言“粗鲁仅仅是出于恐惧。人们害怕难填无边之欲海。即使是最可怕和最令人厌恶的人,只要给予爱的力量,他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Rudeness is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 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 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a flower)”穆斯塔法、古斯塔夫以虚构的形象和他们的理想乡——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如此承载着最脆弱却最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的。
参考文献:
[1]廖海波.2000年以来欧美电影精品赏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彤.一场难以名状的梦——《布达佩斯大饭店》段落赏析[J],艺苑,2018(4).
[4]王静.诗化的意指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空间叙事和语言[J],西部广播电视,2016(18)
[5]蔡卫华.色彩·荒诞·情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美学格调之显[J],电影评介,2018(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