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究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从题目中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在探究上,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并从过程中凝练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在讲这节课之间,我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不同的三角形,主要是为了渗透选取不同素材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本阶段,一些学生脑子里只要提出三角形就会浮现出来一些特殊的三角形,比如:两个三角板、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所以选取素材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动手测量是本节课的关键。只有学生通过正确的测量,才能为得出结论铺垫。在测量的过程中一少部分学生出现了问题,主要还是在量角器的使用上,锐角读成量角器上面较大的度数,钝角读量角器较小的数。由于用量角器测量角属于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刚刚学过的内容,所以我没有在导入时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及时纠正出来了问题。我的处理时,当我出示一个错误答案时,让其他同学说出,你认为他是怎么思考的呢?我想这样的提问也是很有效的,一个问题,同时让两个学生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早已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至于他测量角的时候,会故意凑成180°,这个是授课老师应该考虑到的,那么是不是本节课就没有探究的必要了呢?我以为,本节课的探究重中之重不在于内角和是180°,而在于为什么是180°,也就是我们要问学生,你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当我展示出来有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的结果时,很多同学都喊出来:他测量错了。大多数同学也有认为他确实量错了,也有一部分同学指出来老师给的三角形有问题,测量是没有问题的,最终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5°。这其实就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我们的测量都是有误差的,但是这次的误差来源于哪里呢?第一,老师给的三角形有问题。因为我给的三角形的边是比较粗一点的,而我们数学上很用用粗细来描述一条边,在剪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前我也想到了这一点,我故意设计的及时粗一点的,在这里我想让学生明白,其实你要是看线的里面边缘,就一直观察里面的边缘,你要是看外边缘就一直看外边缘,即使这样也会有误差。第二,我误差来源于测量。
误差和错误是不一样的,在本节课中也有同学求出来三角形内角和是230°,这显然已经不是误差,而是测量错误了。针对于这点,目前我还没有过多的给学生解释错误和误差的区别,我只是说如果要是和我们大多数同学测量的结果相差很远,那真相也只有一个:测量出现错误了。
本节课优点:
1.让所有学生参与测量,所有同学动手操作。即使平时不喜欢动手的同学,这次也跟着在测量,因为每位同学都有填写表格的任务。
2.从测量数据中学生自己探究出,如果和大多数同学数据偏远,那就是错误了。
3.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很多直接凑180°的同学,对他们提出了怀疑,但是我也没有打击他们,我认为他们以后长大了都能当侦探,因为他们猜的特别准。而对于那些测量在180°左右的同学,我夸奖他们长大了可以当科学家,因为实事求是是当科学家的必备品质。
缺点:
费时严重,课堂结构可以在优化。
在测量得出数据后,让学生多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