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辰》第三部分的内容是“家庭访问,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
家访,是件耗时耗力又不那么讨喜的事。我还记得之前联系家长说要去家访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我家孩子犯了很大的错吗?”能够让孩子和家长都期待的家访,实在是太少了,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家访也确实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会去要走访,其他时候的访问打扰,更像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过场。
很喜欢王老师笔下的家访记录,她将家访这件事,变成了熟人间的串门子;把一般意义上的家访说问题,变成看表现说优点。能够被每个孩子热情地迎接,这样的家访一开始就让人心生欢喜了吧。
进行家访,不是只和家长交谈就行,很喜欢王老师的家访都是让孩子在场的:听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看到孩子在家的自然坦率,看见孩子的努力,给孩子一个在老师面前真实表现的机会。看见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这或许就是王老师的家访这么被孩子期待的原因了吧。
看到“老师得闲来串门”的篇章里,老师、家长、孩子,三方联动,轻松自如地交谈,展现出一副亲密姿态,多好啊!孩子得知老师要来,什么都不想要了,一心只想着陪伴他的老师;家长能坦然接受自己做的好的做法,也能虚心看到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老师能更体贴家长的辛苦,看到更全面立体的孩子表现,这就是家访的意义吧。
超级佩服王老师将家访当成旅行的心态。毕竟要走访四五十个家庭,每个家庭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交流,一个晚上可能就两三家,而这些时间,都是在工作之余的“额外负担”,是不得不为的“硬性要求”,能够像王老师这样,提前好多年就已经做到了全员走访,实在是太难得了。而每次的走访,王老师都认为自己是去一个新环境的旅行,这样充满新奇感的走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让人对家访这件事放下抵抗,将家访变成精彩的旅行,实在是让我敬佩不已。
王老师说“你不走进孩子家庭你是永远也无法了解他的,因为孩子在家和在校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要深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恐怕也得首先走进孩子的家庭,才能得到珍贵的一手资料吧。”深以为然!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亲临每个家庭,可以构建更深入联结的家校关系,更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增添学生跟老师的亲密感,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师后期的教育行为,更好地服务孩子,也就难怪现在要全员家访了。
如果,能够在家访前,也和王老师一样,把家访变成一件和往常有稍许不一样的事,或许会有全新的感受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