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一部西南联大最佳校史:自由独立,烽火中不辍弦歌。
本书关键词
西南联大 “联大精神”
专业解读人
刀劈三观抱老师。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你将获得
西南联大是怎样诞生的?
什么是“联大精神”,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联大师生在战火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书中金句
通才教育可能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其他种种体制更加糟糕。
联大的个人主义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
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启蒙,没有人能够垄断真理。
精华笔记
西南联大的诞生: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平津学校撤离华北。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下令,北大、清华、南开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1938年1月19日,迫于战事,临时大学宣布搬往昆明。820名学生填写表格,表示愿意前往,占了全部学生的五分之三。不愿意去的,或退学参军,或转学,或返回家乡,同年2月学校迁入昆明。
1938年4月2日,更名西南联大,一个月后的5月4日正式开课。
西南联大面临的困难:
物资匮乏、敌机轰炸、教学条件简陋。
西南联大的运作方式:
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一线校务,南开校长张伯苓和北大校长蒋梦麟坐镇重庆,争取资源。
联大精神:思想独立和学术自由
对外,表现出独立:
1、抵制教育部专才培养的方案,坚持文理并重的通才教育;
2、巧妙抵制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三民主义课不谈三民主义。
3、国民党想主动渗透联大,却因为自身组织涣散,没能成功。
对内,表现为自由:
1、兼容并包,允许师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2、不干扰学者进行研究和教学,公开传播自己的思想。
3、对教学是有高标准、严要求的。师生必须努力投入,否则就会被淘汰。
联大学生的现实选择:
大多数学生选择法商学院
原因:
为前途考虑;
去向:
1、经济、商学专业:银行、企业和政府机关录取经济人才;
2、政治、法律专业:教授加入国民党,进入政府成为高官,对学生产生影响。
抗战中后期,联大师生关心政治,走向激进:
原因:
1、大后方通胀严重、物资缺乏,师生生活水平下降严重;
2、联大师生耳闻目睹了种种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代表人物:闻一多
1、不满国民党的腐败与傲慢;
2、信奉自由主义,反对专制独裁;
3、加入民盟,为中国寻求新的出路,最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联大的终结:
1946年5月,清华、北大和南开迁回平津,恢复各自的学校。
成就:共培养毕业生3300多人
理工: 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有3位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人文:汇集了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标杆人物,像冯友兰、陈寅恪等大师曾在这里任教,何兆武等人在这里学习,不少成为文史大家。
余响: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成为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播音 | 贾逢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