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作者一易社强(美)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教育学习与借鉴。一题记
最近我读了《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f4b1572d898df08f.jpg)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是由美国的易社强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曾被称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
此书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对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进行探讨,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师生的风采。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6d7106ecec0baa88.jpeg)
一
作者首先写了西南联大经历的第一次巨大考验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平津沦陷以后,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于11月1日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但日军对长沙的空袭一天也没有停止,迫使联大师生分三路赴云南。
1938年2月20曰临时大学湘黔旅行团正式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行程68天,步行40天,每天平均行程30多公里。 “旅行团成员面临的是崎岖的道路,恶劣的天气,土匪的抢劫。他们穿草鞋走路,每个学生每天仅靠六毛钱维持生活”。
“跟随长征的还有闻一多、李继侗、曾昭伦教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030686e994c56b81.jpeg)
作者对长征的意义进行了总结:“从长沙出发的长征对联大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这次长征成为中国学术共同体群策群力的缩影,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赓续不辍的象征。
湘黔滇路线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7e2b9bed3aa09b6e.jpeg)
西南联大有十一位教师参加了长征。其中有闻一多、李继侗、曾昭伦教授
旅行团成员在路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4e96e943b29dbb4e.jpeg)
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支撑着联大师生去克服困难。
作者写道:“梅贻琦实际上是联大的主要领导人,有学者风度,温文而雅,寡言少语,勤俭节约,民主通达,公正无私。”
梅贻琦一家五口,白饭拌辣椒是一家的主食。为了维持生活,他的妻子韩咏华也要到大街上做小生意,售卖自已的“定胜糕“。
他把自己的汽车让给了联大,自已却步行上班。
梅贻琦一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01e997bd36a1e541.jpeg)
书中写道:“联大经济学教授萧蘧为人温和,当时的通货膨胀使他家一贫如洗。他上课时穿的衣服很破旧,打满了补丁。
一天,他上课时哽咽地对学生说:“今天我来教你们,可是我却没有钱让我的子女读书……。他的话感动了不少学生。”
读到这里,使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一个大学教授教出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却因贫困无法解决自已子女读书。
作者回忆了联大师生吃的饭被称为“八宝饭“。所谓“八宝饭”是饭里什么都有:砂粒、糠壳、草籽、小石头等。
据杨振宁回忆:“教室是铁皮顶,下雨时叮当乱响,刮风时必须把书本压住,常有空袭警报,经常出去躲空袭。
在八年的时间里,正是刚毅坚卓的校训和身处逆境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的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激励着联大师生去战胜了艰难险阻,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
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feec6c437c58c921.jpeg)
联大学生简陋的教室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48a657a7ba3bbb81.jpeg)
回想我们今天的教育不缺高楼大厦,不缺宽敞明亮的教室,也不缺大师和有聪明才智的学生,现所需要的正是联大师生的这种为国家.人民利益做奉献的爱国情怀,和遇到艰难险阻去战胜困难的刚毅坚卓的精神。
三
梅贻琦校长曾言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实行的是教授治校制度,秉持“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治学环境。
作者写道:“联大教授乃大学之中坚,在教学和科研上,每位教授必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宽广的胸襟,深邃的情怀,个性独具,识见卓绝
历史学家陈寅恪讲授隋唐史时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已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讲过的。“
这句话说明了陈寅恪教授渊博的学识。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在阅读学生习作时,常常在习作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写的读后感比学生的习作还长,学生写得好的作文,他还亲自寄送到报刊上发表。可见,他对教学的执著和对学生的关心。
陈寅恪教授一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32a1b0e062c86f85.jpeg)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教授与夫人张兆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4891286221fbd331.jpeg)
吴唅教授在集会上讲演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506b47f813114f2b.jpeg)
读到这里,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办教育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办学校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现代教育也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也要通晓所教的学科,提高自已的专业素质。
四
西南联大办学的经验还在于三校的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当时三校历史不同,作者回忆道:”三校有不同的传统:北大深广如海;清华智慧如云;南开坚定如山。西南联大学习了三校不同的长处、优点,做到了学风各异,却求同存异,相得益彰,合作无间,形成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这一新的联大校风。
西南联大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著名经济学教授陈岱孙回忆:空袭警报一响,师生一起跑出去,敌机飞到头上,大家一起叭下,过后学生抬头一看,原来是某老师,大家相视一笑。”
这里给予了我们深刻地启示,团结就是力量,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在旅行团成员长征路上的患难与共,在日常生活中的亦师亦友,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这些相儒以沬的师生关系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传承。
五
实行通才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梅贻琦校长说:“高等教育重心在于通,而不在专。“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说:“大学教育应注重通才,而不应该注重专家。"
作者写道:“联大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有深厚的学术基础,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学习。以美国的通才教育为楷模,在课程设计上有意放宽口径,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
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学生在享有学习自由的同时,也要经过严格地考试,考试合格才能毕业。这也反映出联大教学严格的一面。
在育人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政治上激发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例如:最近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就再现了联大学生为抗日救国参加空军,最后牺牲了自已年轻的生命的情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0568ff5760c09c44.jpeg)
坚持丰富的课余生活:如举办音乐会、开展郊游活动,举行足球赛,演唱戏剧等。
学生参加纪念五四运动游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8882/15463767f6338df0.jpeg)
西南联大教育硕果累累,八年来培养学生8000多人,其中毕业生2500多人,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有数学家华罗庚,有两弹元勋邓稼先等。还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国家的栋梁之才。西南联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丰碑。
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精神,自强不息,刚毅坚卓的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仍然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正如作者所写:“我期望中国朋友能借鉴联大丰富的经验与智慧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扬帆导航。”
文/荷花
照片/原书,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