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太古里不陌生,一直知道它毗邻使馆区,有一片老外经常光顾的酒吧街。同时也是一个商业区,但很少去逛,因为一直有一种不好逛的感觉。今天带着任务,以产品经理心态,重游太古里。
大家都知道太古里是一片开放式松散购物环境,不同于西单的综合商场,也不同于王府井购物街,品牌的离散度是非常大的。这种离散度带来了悠闲的购物体验,走走停停,没有挤迫感也没有急迫感。但同时由于离散度大带来的空间利用率低,品牌覆盖面少,覆盖面少对应的消费人群少,他的消费率也是直线下降的。在广场蹲守两个小时,数了大概500人,人均购物袋只有0.2个。但同一时间,在西单,人均购物袋能达到0.8个。(这里要感谢家里那位的友情赞助,蹲点西单-.-)
当然,消费率低不仅仅由于品牌覆盖面少,也取决于品牌定位。三里屯分为南区、北区。南区一层基本为二线奢侈品牌,例如coach、mk,人均消费在2000元左右。而北区则为一线奢侈品牌,巴黎世家、moncler,人均消费在万元以上。这种消费程度,已经隔离掉了80%的消费人群。幸好南区一层还有个优衣库,B1层有一些superdry这样消费在百元左右的时尚潮牌才挽救了上面的人均购物袋数据。
太古里的另一大品牌特色是消费电子,巨大的苹果店,巨大的顺电品牌,以及即将开业的青森耳机,都使这里慢慢成为消费电子的大型体验区。
今天还看到了两个活动展区,一是京东为618做的特色产品,二是Chanel的香水展区。这也是太古里的一大特色,为商业、艺术提供展示的土壤。
所以这样的品牌聚集以及太古里的历史决定了太古里的人员类型:
1.高端品牌爱好者,这里到处可见妆容精致,全身名牌的漂亮女生。
2.潮牌爱好者,20-30岁的白领,学生。有一定经济基础。追求轻奢的生活品质。
3.游客,由于太古里已经变成了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所以会成为游客的聚集地,可以看到一家人带着行李箱,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三四十岁的父母带着十几岁的孩子,祖孙三代。她们主要集中的品牌是优衣库,累了就在二楼露台的星巴克休息。
4.早上10点左右还有一批遛娃的,可能由于太古里的开放式广场吸引了周围的居民。
餐饮方面也和购物品牌定位比较一致:
1.高端餐饮:日式、俄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泰式、越南菜等等,可能是由于毗邻使馆区,这里的餐馆可以找到你想吃到的任一有特色的菜式。但高度一致的是,消费都在人均400以上。
2.创意菜,特色菜:这里也有很多创意轻食料理,车仔面,胜博殿,妈妈的味道等名气很大,但人均百元左右的餐馆,满足了追求轻奢品质的消费者。关键字就是,小贵,但格调高。
除了以旁边者的身份观察之外,我也以消费者的心态逛了逛太古里,给自己的目标是买条短裙,买双凉拖。
我可以算是高端白领,对价格不太敏感型人群,所以我初步认为自己是可以买到东西的。
经过一系列逛+试穿,最后是什么都没买到。
分析有以下原因:
1.品牌规划没有任何规律,当前是服装店,下一家可能就是鞋子店,节奏一直被打乱。
2.时尚品牌太少,高端上万买不起,潮牌又不是我的style,没有中间层。
3.店铺之间没有紧密的促销手段,例如西单的商场会有全场满300减30之类的联合促销,让你买完还要买,凑完还要凑。但是太古里的店铺完全没有这些。
一直闲逛到晚上,越晚人群越单一,来的人越来越时尚,周围的酒吧街也开始揽客了,这边静吧比较多,不同于后海的热闹,没有喧闹的歌手活跃气氛,大家都点一杯酒,三五好友,静静的坐着,闲聊。
我也点一杯莫吉托,写下了这篇流水账体验报告,为今天画下一个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