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幼师时候,同学们常常把读过的小说与大家分享,在就寝后聊到深夜,说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不喜欢某某,云云,乐此不疲。我往往是在大家的七嘴八舌里入睡的,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可能是没跟他们一起思考吧。更有意思的是,在那个爱做梦的年纪,我竟然不喜欢看言情小说,每天读的都是报纸新闻,不厌其烦地纠正着自己的方言,学习普通话,好像跟她们不在一个频道里,于是她们演播她们眼里的节目,我睡我的。
后来发现,我看书的时候喜欢边看边思考,就着书页的空白处写点自己的想法。在看书之前,必写点没看着书时的某种心境。
我与作家们聊天 我与作家们聊天就这个样子,好像和未谋面的朋友聊天,先开个头儿,给自己一个阅读的理由也好,一个流淌心声的地方也好,习惯了提笔在属于自己的书页上写画,仿佛是被唤醒了什么一样,期待而激动。
我与作家们聊天读着读着,还愿意品品作者的观点、文笔,其实并不专业,但感觉真实,对于这种真实地认同或者反对,我一直是认真的。
见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就统统画下来,有时竟然画了一整页,竟然觉得作者在某个方面就是自己的知音,说了你想说却没说出来的话,做了你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儿,嬉笑怒骂十分过瘾,甚至要拍手跳脚地满屋转悠着一疯为快。想来,如果作者就在对面看着这样一个读者,是该高兴于自己作品对他人的影响呢,还是会认为读这书的人本来就有些痴癫?管不了那许多了,就把某种心情放笔写他一段。后来发现,连语气和说话的方式都像极了作者的风格,才知道,语言是可能被传染的。怪不得读了古书的人说话都之乎者也了。于是就更爱读下去了。
我与作家们聊天有时候,作者的某些癖好我还真不是盲目赞同。在读书的时候也常带些自己的规则去批判某些他们认为对而且时尚的观点。对于区分书中的是非我也是认真的。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所以对生活的态度和意义的理解也不同,但不是因为他是作家、名人,他的所作所为和观点就一定正确。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个原因之一,通过别人反观自己,以他人为鉴以照自身。因而,读书是间接地自我教育,会让精神快速成长。
我与作家们聊天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他说他经历的,我读完也写写我的。就好像两个人偶遇在一个独特的空间里,把自己的生活讲给对方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告诉别人,把自己在人前不愿意袒露的心声在这里说给你听。读书,就好像和不同的作家聊天,去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去他们那个年代,看看他们当时当地发生的事儿,跟他们一起哭笑,一起疯闹,然后用纸巾擦拭泪水,把自己傻傻的样子和心里话诉诸笔端再告诉他,然后内心深处便平静下来了。
每读一本书,都好像在穿越。于是世界就广阔了,视野也开阔起来,见得多了,自然就胸中有丘壑,也更满足或不满足起现在的生活。满不满足都有自己的理由,可以去追求,也可以安于现状,也许活得更明白了,也许愿意一辈子糊涂下去。
于是我知道了,我没和寝室的伙伴们一起聊书,是因为我和作家们在一起聊完了自己想聊的话题。因为有了这些话题,一本普通的书就不普通了。里面有自己的故事和思想,就成了对自己更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也倍加珍惜。
记得一次出去玩儿,把书带在身边偶尔翻看,写写画画,却不慎在回来的时候落在了宾馆的角落里。在飞驰的车上想起来的时候心急如焚,想尽各种办法联系酒店,终于找到并邮寄回来。失而复得后的感觉与先前买这本书时又不一样了,像久别重逢的老友,看着就愈发亲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