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给我平静,去接受无法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请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种的区别。这段话其实多年前就读过,一听就觉得高明,有道理,可惜,不曾深思,更没有与自己的生活切实连接与应用。佛家术语,闻、思、修,实乃学习方法论的至简要诀。首先,得有缘听闻,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低层级信息和噪声中度过的,从未曾有缘听闻高阶智慧;其次,听闻后,得自己深思,琢磨清楚,这个结构、模型或方法论,到底高明在哪,如何用;最后才是工作与生活的起用,也就是武术圈的行话,功夫要上身,很自然能用出来,能应用自如,如同走路睡觉,毫不费劲,而不是演出来给人看,完全不能上场打。
回到这段祈祷文,讲起来,就是三种态度和方式来应对一些人和事,该接受接受,该放弃放弃,还有呢,是最难把握的,到底如何界定?怎样的人和事,就无需多想,洒脱地离开;怎样的人和事,也不要多想,虽有瑕疵或缺点,背后却有甚深因缘,值得珍惜和接受。我们常常讲,做人不能没感觉,当有一天,别人对你已经完全无感,甚至反感你的风格和做派,一定要有觉悟,不要毫无觉察,继续一厢情愿地付出与自我陶醉,那是傻缺。真走到那一天,就要明白,“行到水尽处”,世间最大,莫过因缘,一段缘分尽时,不可阻挡也无从挽回,皮之无存,毛将焉附?同时,却也在结束时,为开启下一段留下了空白,无方能生有,事业,感情,爱情或亲情,都是此理,概莫能外。
还有一点,来自智者的教诲,做人要有胸怀和格局。不论与人相处,抑或开启一段事业,完美匹配,一帆风顺,这都是剪辑出来的故事,只是局部和片面。良性的合作,一定是局中人共同适应,不断试错,调试,演化出来的,根本没有天造地设,难在当事人既要在敏锐的觉知力,更要有反思与改变的意识和能力。人生来自私和善变,但凡久处,就会从开始的赏识与感激,逐步过渡到习惯麻木,再变得对缺点敏感和厌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看谁都是客体,看谁都潜意识里希望对方满足与配合自己的需求。人若对自己足够细致和诚实,久而久之就会懂得,人这一动物,远非理性,更非圣贤,生来愚昧和自私,是学习和反思,才能让自己一步步越来越理性,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的品质之可贵与瑕疵之可接纳,以及相处或共事时所犯错的可接受与绝无宽恕。一味姑息忍让,以及睚眦必报,都非中庸之道,当批评指出,绝不要藏着;当包容宽恕,绝不要揪着不放;有远景,直面出现的问题,不断进化,更清晰更慈悲,方能营造内和谐外突破的持续进阶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