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词,显然不符合字面意思,但用久了也就没人在意其中的错误了。
1 最近几年,或是说十几年,“暴力美学”这个词逐渐盛行,多用于描述某类电影的风格特定点,如“某某电影充满暴力美学”。而昆汀的《杀死比尔》电影,无异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更多的游戏、电影也以这种风格吸引观众。毕竟极致的暴力甚至可以引动观众的生理反应,真的幻觉出某种“疼痛”,直接将触觉的维度加入了还在视听维度疯狂竞争的同类。
但是,“美学”这个词,Asethetics,是一门研究“美”的理论学科,而并不是某种美的风格或是艺术品。即便不考虑什么外国人的用法,我们的用词习惯中,也会用“优美”、“崇高美”、“壮美”等词来形容文艺作品。而被称为“XX学”的东西,则往往是对于XX事物的研究和探讨。显然,充满“暴力美”的文艺作品,并不是某种研究,而是对暴力的艺术呈现。与此类比,说某些电影、游戏包含“暴力美学”,就如将能给予物理重击的拳击手称为“物理学大师”,将创造了历史的将军和帝王称为“历史学大师”一样。
2 当然人们喜欢使用“美学”这个词,并不仅仅是因为误解和误用。“暴力美学”强调的“暴力美”,多少显得有点“离经叛道”。按照最保守的普通人的观念,只有能让人幸福的、和谐的、积极的元素才是“美”的,而强调暴力的美,可能就像《恶之花》的地位一样,必然受到某种形式的排挤。但无论是暴力本身潜藏的美学价值,还是现代人日益追求刺激的文艺需求,都让暴力元素需要获得一个站得住的地位。而“暴力美学”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名字。
首先,借助“美学”这个不常见又有点神秘的词,“暴力美学”为“暴力美”提供了一种高深和深刻的感觉,与传统通俗审美错开了赛道。“有些人不理解,不要紧,有深度的东西确实不容易理解”。
其次,错开了赛道,也就不必承担相同的角色。在欣赏“善为美”的赛道,被认为是“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被学习的,比如勇敢、优雅、智慧等。而在欣赏有些偏向“恶之美”的赛道,“美”并不与“应该”挂钩,即使最善于拍暴力元素的电影导演,也不会真的宣扬暴力。而“美”与“应该”的分界,也有如“善”与“恶”的分界一样,并不完全清晰。比如,战争电影可以拍得很震撼且有艺术效果,但究竟会让观看者“反战”还是“好战”,就不太容易拿捏。回到“暴力美学”这个词,它用不常见的词带来了陌生感,确实为自己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
再次,四个字的“暴力美学”,比三个字的“暴力美”在声音韵律上来讲也更有力量。对于这一点,一定有更专业的人能够评论。但是我们至少从直觉上,也能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四个字更有说服力”,“三个字更生动有趣”。或许这是奇数与偶数的神奇魅力,也可能是潜藏在遗传与进化中的某种痕迹。前不久分享的一本书里似乎提到,人类不依靠数字,一望而能知的数字上限是3,是通过调查一些不使用数字的土著部落而发现的。
“暴力美学”这几个字,其实初看有些别扭。但用词这种事情,也确实没必要太较真。毕竟我们小学辛苦记住的某些字音字形,都被新版辞典悄悄改掉了呢。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