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爸妈成金主…

爸妈成金主…

作者: 杨意_孩子出国后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02:01 被阅读0次

    原创: 杨麒桢

    几年前,一位16岁的中国女孩,在面询中顺口道:“我金主”。

    我:“谁?”

    她:“我金主。”

    我:“你谁?”

    她看着我,我看着她。

    她决定放弃对我的等待:“我爸妈。”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金主”这个词。

    笼统而言,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前的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出来读博士,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留学生们虽然不富裕,但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一般、尤其是有养老养病压力的留学生,甚至把结余往家里寄。家境好的父母,哪怕主动让孩子带一些钱出国,也只是父母象征性地图个心安,孩子也不会真的用多少。

    随着留学的低龄化和普遍化,父母从不出钱、倒收钱,变成了出大钱。国人有钱,注重教育,不愿孩子吃苦。这三点让父母不仅舍得出大钱,而且愿意多给。


    虽然在出国前,孩子花的也是你的钱,但支配钱的人还是你。钱虽花在围绕孩子的事情上,但不是孩子在花。是你交学费,你报课外班,你定机票旅游,你送她(他)礼物,他要买大件得先找你要钱。

    很多父母努力挣、省着花,即使富绰也不当冤大头。并且,钱更多、更高频地是花在必需品上,目的是解决问题。较少、较低频地花在追求欲望上。

    而孩子在家时,则不然。她(他)花钱只需要花在非必需品上,因为必需品家里都替他(她)安置了。其次,她(他)的消费不是、也不需要是为了解决问题。他(她)的消费就是为了追求嗨。时间长了,她(他)在被“训练”、强化、习惯于“关注非必需品、欲求非必需品、消费追求嗨”

    在这样的实际经验、惯性心态和行为下,出国。你把钱打在他(她)账户(因为很多家庭是不陪读的)。孩子一夜之间,管帐。你觉得,可能发生什么?

     一个人一直充满热情地跟踪时尚品,有钱没有都会想它,现在有钱了,你觉得他(她)会怎样?“我现在有钱,买不买?”有的孩子不问直接买。有的问了,还是买。有的问,不买,再问…

    有钱,可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中年人对待诱惑尚难以自持,更何况大脑、心智尚在成熟中的青少年?

    当然也有孩子,虽然账户里有钱,但是很理性:钱是用来学习生活的,对各个开销项目有数,分配好,看到喜欢的东西也不必须兑现欲望,给点时间让欲望冷静一下。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地,包括小小年纪的,都有许许多多很节省、很自立的。我在这里说的是花钱多的孩子们。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孩子的错。人都是受过往经验影响的,尤其孩子,要想不呆在过往经验的模子里出不来,就必须发生主动的、有意识的引导、教育、重塑。

    我也不认为是父母的错。而是,这是父母的大有用武之地。具体如何做理财教育和心理准备,不在此篇范畴内。此篇的目的是把问题说透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实就这样,来深入地理解它。

    对于花钱多的孩子,比如一周吃穿玩花七万人民币,父母可以觉得“没什么,我们有这钱,她(他)开心就行”,即便如此,不妨往下读,看会不会觉得“没什么”。

    下面,用一个案例来讨论“爸妈成金主”背后,你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和钱的关系、孩子和欲望的关系、孩子和困难的关系、孩子和爱的关系。

    文首提到的16岁女孩,父母想她学商,回国干家族企业。而她想大学读油画。她没有交到谈得来的朋友。花钱成了她调剂情绪的方法:考前焦虑时,抑郁下不了床时,跟人生气时,等等。买东西开始越来越失控,对单笔金额的心理尺度越来越大。有时,看着快递来的一堆纸盒,却没有拆开的兴趣,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非买不可。但下次心情不好,还是会买。如果不买,她会做出更伤害自己的事,比如自残、甚至想死。

    以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从以下几对关系展开谈。

    你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对孩子有没有主动明示、暗示,或被动存在以下的关系:

    一,投资关系:我今天在你身上花这么多钱,你要值得、要成气。

    二,控制关系:你如果不做我要你做的(比如,选专业),我就把信用卡停了。

    三,关系淡薄:微信不是孩子要钱,就是家长发消费记录截图要解释。

    四,关系无力:每次为乱花钱骂他(她)说他(她),可是没有效果。

    孩子和钱的关系

    第一次看到自己名下有这么多钱,有惊、喜、亢奋。接着,孩子在出国前就已经形成的金钱观念、消费风格,加上身边其他中国学生的消费情况,会影响孩子出国后的消费行为。很多孩子发展出一种心态:“你给得起我就花得起。”很多孩子对我说过一字不差的同一句话:“花钱,我拿手啊!”

    许多父母为防范孩子不克制一下把钱花光,于是选择按月汇款。结果,孩子有意无意要“达标”:给的都花掉。有的孩子提前把钱花完了,找你要你给不给?给了之后下次他(她)又超标了,怎么办呢?要不要协商提高月供呢?花钱,如果没有健康扎实的三观为基础,很容易温水煮青蛙。越花胆越大,越花胃口越大,越花越习惯。

    孩子和欲望的关系

    在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东西都脱离了原来的功能,而实现着调剂心情的功能。比如,食物,于是有了情绪性进食、厌食、暴食。也比如,钱,于是存在冲动消费、消费成瘾。

    花钱,对于有些孩子,是为了嗨。而嗨的点,不是用钱得到的东西,而是“得到”本身。如果孩子习惯从欲望满足型娱乐性消费中得到快感的话,这种快感会需要自我复制,这种重复快感的需求会把人牵制住。也就是,被“要得到”控制。花钱只是手段,物品只是载体,可以被其他载体替代。重要的是,我要那种“一要就要得到”的感觉!以后可以专门写文章,从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来讲这个问题。

    孩子自己也知道,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这是从钱上局限地说,从欲望满足的广义上说,则是,从自律入放逸易,从放逸入自律难。已经觉得难了,但停不下来,怎么办?等到留学结束时,习惯会被固化成什么样呢?

    孩子和困难的关系

    留学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随处可以遇到压力、孤独、困惑、焦虑、挫败、空虚、无聊、嫉妒、自卑、自我怀疑、自我厌弃。

    人面临痛苦时所采用的方法,有的会从长远上加剧痛苦,有的则能从根本上改善困境。需要一个坚固而有效的对待压力的心理机制,这个人才能,痛苦来袭,却善加分辨,并提起劲儿,把有益、健康的选择,付诸行动。

    而这个心理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从出国前,从小,每一件小事中,就可以善加引导和培养。如果还没有形成就出国了,后来发现孩子有各种让你生气的行为,比如酗酒、抽大麻、乱花钱,请在怒其不争的同时,有一份理解:不论你认不认同他们的痛苦,他们内心有痛苦。才借行为转移注意力,求得片刻喘息、片刻嗨。你生气的行为多强烈,也许他们的痛苦就有多强烈。你生气的行为多频繁,也许他们的痛苦就有多频繁。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没有出国的孩子。

    孩子和爱的关系

    身处他乡,自己最在乎的人不在身边,老朋友渐行渐远,交新朋友又不容易(参考《想跨越代沟、文化、时空隔阂?父母首先要做的九个心理准备》)。不仅如此,和家人的关系未必亲近。当人缺少有意义的与人的联结的时候,内心有个洞,空、焦灼、悲凉、令人恐慌。这时更会转向物质,和物质建立关系,来弥补这份空落落。

    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说。

    要创造巨大财富,父母一方或双方必定非常忙,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最直观的纽带是,钱。最可靠的纽带是,钱。最稳定的纽带是,钱。最持续的纽带是,钱。

    当大学、高中、初中邀请我去给他们的中国留学生带团体时,好多孩子不约而同地告诉我,钱令他们快乐。在个体心理治疗中,当我问他们:“如果什么都可能,如果可以完美,你希望你的父母能给你什么样的支持?”,包括那个16岁女孩在内的好几个学生,干脆地回答我:“什么都不要。给钱。给多点钱。”

    他们不知道父母可以给什么支持。他们知道的是,花钱时开心有安全感。试问,在多大程度上,钱成了尚未充分实现的父爱母爱的替身?当他们说给我钱的时候,他们说的是给我时间、陪伴、理解、赞赏,给我爱。但他们会坚决地否认:我没有要爱啊。试问,他们是否不清楚,在钱的范畴以外,爱可以是什么?除了钱以外,还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感到被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爸妈成金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qz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