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据记载这些言谈都是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均未出现,如颜回、子路等。
上文品读了“君子不施其亲”,文中先是提到周公分封鲁公的时候,对鲁公讲了一段话。他们俩是父子。
由于周公要留在朝廷辅佐周王,不能亲自到封地去治理,所以就命令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去鲁地就封任职。伯禽前往鲁地就职之前,周公特意向他提了这几点告诫。
这几点告诫的次第,是从自己的亲人、亲族开始,到大臣,再到故旧,一层一层地往外推。每一层都有值得任用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不要求全责备于一人,这样才能够团结更多的人。
后文提到周朝的八个著名士人。是“微子篇”的最后一章。但这八个人现在很难考证。不再多加论述。
继续下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译: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的学生之一。
原文解析:
子张说:“士人遇见危险时肯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有感解读: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的。所以,子张说的话也会被他的弟子恭敬地记录下来。
但子张说的话其实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孔子曾讲的“君子九思”基本涵盖了子张在这里所表达的内容。
子张说做一名合格的“士”,就要具有忠、义、孝、敬四种美德。
“见危致命”:遇到了危难的情况能够勇往直前,敢于奉献生命。这是士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子路就是典型的“见危致命”。
“见得思义”:见到了既得利益,要先分析自己该不该得。这是孔子讲的“君子九思”之一。
“祭思敬”:与“祭神如神在”同义,意思是祭祀的时候应该满怀敬意。
“丧思哀”:参加葬礼的时候,发自内心地表示哀悼。
做到这四点,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个达到“士”的人格标准的知识分子了。
继续下章: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注译:
亡:通“无”,没有。
原文解析: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有感解读:
“执德不弘”:有德行,内在的修养也足够,却不能把它发扬光大。
“信道不笃”:信奉道,却不笃定,不忠诚于道。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样的人是真的拥有德吗?是真的信道吗?是值得的,还是不值得的?
子张认为,一个人不能够只顾自己。子张的逻辑是,如果什么都不说,有好的修养而不去发扬,称不上真的有德。如果不去弘德,不让道德彰显,不去影响别人,什么都不说,别人怎么能知道你到底是有德还是无德呢?
你说你信道,但是你并不笃定,也不坚守,那么你是真的信道吗?
子张认为,任何自我标榜都不足以证明一个人有德行,或者坚守道。徒有独善其身的虚名而没有笃实深厚实力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实在是无足轻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