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动力,符合常识的想法是:先调整认知,当认知改变之后,行动就会变化。
长期以来,似乎很少有人怀疑这个思路。包括现在,当我们希望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时,都喜欢从认知下手,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苦口婆心劝解等方式让一个人认知转变。包括心理学家在内,都认为这是比较合理的方式。
直到美国心理学怪咖威廉·詹姆斯质疑了这个想法。他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古怪的原理:我们是因为逃跑了而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了而逃跑。
离詹姆斯去世快100年的今天,英国另一位心理学怪咖理查德·怀特曼接过了这个火炬,并将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你的行动力》是其中一本,之前的有《正能量》,也是在秉持这一基本理念。
詹姆斯不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实际上,他认为做实验挺无聊的。因此,他个人的猜想从未进行过证实,而只是基于思考的一种产物。
设想,如果你走在草丛中,突然出现一条蛇,你的反应是什么?不过是逃还是战,你都不会先产生“我害怕”的感受,而是在逃跑了,或者一顿乱打结束后,才摸着胸口说:好怕怕呀。
詹姆斯因此推理:行动在先,情绪是大脑对于行动的解释。
在同时代,那些心理学家认为,詹姆斯怕是神经出了问题,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于是,他的这一理论被束之高阁达60年之久。
60年后,一位詹姆斯·莱尔德的年轻学生无意中翻开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开始了实证之旅。
根据詹姆斯的原理,他先产生了一个推论:与皱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应该感到更加快乐。
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告知被试,这是一个研究面部肌肉的实验,为了避免误差,需要被试汇报当时的心理感受。
结果是惊人的。当被试皱眉时,他们感觉自己无端想发火;而当他们微笑时,他们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有被试说:我知道自己并不生气,但就是莫名其妙想要发火。
后来,美剧《lie to me》的专业指导保罗·艾特曼更进一步,发现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仅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更能直接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身体。
这就是表现原理。我们不需要等到认知、情绪的改变,才改变行动,而是通过行动的改变,转而影响认知和情绪。
想想它能应用到多少领域吧!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发现你的行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