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用这样的开头对他的《雨巷》进行了展开。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当时,他身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寄人篱下,得不到深爱的姑娘对他爱情的回应,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他的内心萌动着一种情怀:在一个雨中的小巷,在一次彳亍地独行,在一声深深地叹息,在一阵风拂来丁香的芬芳之后,《雨巷》便生发在诗人的笔下。
油纸伞、雨巷、姑娘、丁香花、篱墙,这些象征性的事物将诗的意境渲染得浓烈而不郁结,繁复而不零乱,条理清楚,环环相扣。雨的愁怨、巷子的幽微、丁香花姿态的娇艳与香气的飘渺、姑娘的惆怅与迷惘,颓圮的篱墙这忧愁的尽头,种种都衬托着我的失望和彷徨,衬托着我无尽的忧伤。
这种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极致的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走向了成熟。
全诗首尾呼应,两个六行的诗段,只改动了一个字,即是:将“我希望逢着”中的“逢”改成了“我希望飘着”中的“飘”。这是两种意境的转换。它由一种不能得到、不能抓住、不能留下的情感心理,转向:她飘过也是好的,我闻着她的花香,看着她在雨中慢慢飘远,在我的心中留下美好。这是乎是对恋人表达的情感,但细细读来,何尝又不是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心态呢?
说到《雨巷》,从我初中开始便为其中的意境所倾倒,总是希望在一个下雨的巷子里遇着个撑着伞,如丁香花一般的姑娘。那时,只要是下雨,我总不自觉地望向远方,望向下雨那头,渴望见着我心爱的人儿,带着雨的潮湿,带着丁香花的芬芳,笑语盈盈地向我走来,然后我们一起消失在雨的尽头。于是《雨巷》与我的青春,与我对诗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许多年过去,当自己再读《雨巷》,我想,无论作者是出于一种怎样的目的,一种怎样的情怀写下了它,它都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让每一位读者都深切地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描绘,对美的营造,对美的理解与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