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余华的了解,是从看了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开始的,那时候就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能讲一个下层普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写的这么详细,这么真实,这是拥有多大的文字驾驭能力与生活感悟能力,才能塑造出这么一个经典的形象,创作出这么曲折的故事。只是看了一本书,便对他的作品有了极大的好奇心,《活着》是老师推荐的,是同学推荐的,也是我自己查到的,究竟是怎样的小说?怎样的故事?我问过同学,她只告诉我,看了就知道了,我保证,你不会后悔看这本书。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我慢慢的读了这本书,真的,和《许三观卖血记》有些类似,贫苦的下层百姓的生活,很震撼,比之前看的书有过之而无不及。
福贵的命运似乎是上天注定好的,他的一生坎坷起伏。似乎后半生悲惨的生活都是为了之前骄奢淫逸犯下的过错。一开始的福贵是富家少爷,整天嗜赌如命,贪图享受,置家人于不顾,他的报应也在他输光了全部家产之后开始了。整个家庭被赶出家门,祖宗辛苦打下的基业付之东流,父亲被自己气死,媳妇被逼的回了娘家……
之后,经历重大人生变故的福贵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丢掉了有钱时养成的坏习惯,开始租了一块地过起了平凡的日子,媳妇回来了,带了儿子重新回到了家庭,一家人有时幸福美满的了。但变故之后不会就此结束,紧接着福贵被拉去参加战争,死里逃生,几年后才得以回家,紧接着又遇上文革,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而去世,凤霞后来也因难产死去,妻子因病去世,二喜被砸死,苦根因过度饥饿暴食被豆子噎死,好好的一个大家庭就这么慢慢的支离破碎,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活着……
余华在文章的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经历了这么这么多的苦难后,福贵还是坚持生存了下来。文章是由一个搜寻故事的人追问而开始的,福贵平平静静的说了自己并不平静的一生,就像文中那样,“他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和自己不相关的故事。”
人这一辈子,似乎就该这样坚强地活着,不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坚定活下去的信念,就会活下去,哪怕只有一天。人从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不是为了死亡。
“活着”作为小说的题目,更揭示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余华说,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的故事给众多苦难的人们带去了坚强活下去的希望。
活着,多么坚强而又美好的词汇。在那么困苦的年代里,依旧有人在坚强地与命运做着斗争,而在现在,幸福生活的现在,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困难,似乎了解了生命就可以解决,有很多人依旧在通过自杀来躲避生活中的困难,物质生活提高了,可是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却也不断增加。
就拿我所熟悉的一个发生的事件来说,某著名高校的高三学生因不堪忍受学校的高压环境和高考的巨大压力,选择了跳楼轻生,一个还未踏入社会,还未享受生命美好的学生就这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高考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们必须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来调节这一切,调节好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平衡。还处在花样年华,还处在人生中最灿烂的阶段,还未好好体会过生活的美好,就这么的,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学生面对的困难和福贵坎坷的一生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去珍惜,哪怕前方有山一般的困难,我们也应该咬咬牙闯过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生活就是这样,赋予我们生命,也赋予我们苦难和幸福,没有人的生活可以一帆风顺,只有过得了难关,才可以坚强,才可以不愧对父母给与我们的生命。
受到小说的影响,我也看了张艺谋拍的电影《活着》,他把这部小说的很多精华通过镜头向我们展示出来,优秀的演员,精湛的导演技术,一丝不苟的剪辑配乐,整个剧组团队的真心付出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小说的本质,但是,终究有些心理是演不出来的,就有些感觉是表现不到的,电影中并未再现有庆悉心照顾小羊的桥段,福贵因贫穷不得已将凤霞送人又带回的感人场景也被删去,并且,小说里对家珍,二喜,苦根的惨死在电影里也被删去,电影的确变得更缓和一些,没有小说中的那么惨,更能符合观众的美满结局的需求心理,但是,这些被删减掉的情节对福贵,对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真正的生活不是电影,不会为了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现实或许就是这么的残酷,即便你有再多的不舍,不忍,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强的活下去,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困难不是我们放弃生命的原因,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顽强的活下去。我们没有能力控制命运,但我们有能力抗拒命运,困难再多,挑战再多,不放弃生命,活下去才有希望。
生命弥足珍贵,它不会随意消失,但又是如此的脆弱。再多的苦难也不是阻止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谢谢这部小说,让我明白活下去是多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