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看不见的,隐形的墙,在不经意中,禁锢着我们的思维,从而限制我们的行为,局限了我们的太多可能性。唯有意识到,才能打破它们。或许,意识到了,也不一定能打破,那也比无知无觉地好。
我最近开始意识到,我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说道: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你很容易从人群中辨认出他们。因为他们面带怨气,讲话使用虚拟语气加过去完成时:“就是因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那个时候我太小了,所以……”“他怎么可以这样!”“他都这样做了,我们只好……”
其实,说简单点,就是无论出了什么事,反正不是我的责任。
你也可以看看这里是否有你的影子。
一次考试考差了,你说因为题目太难了,或者,刚好身体不太舒服,没有发挥好。
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你怪父母没有从小好好培养你。
找工作的过程不太顺利,你怪面试官没有眼光,竞争对手太强,临场发挥不佳。
只要出了问题,一定是外界的问题,与自己无关 。如果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那该有可怕啊?考差了是因为我没有学好,考不上好的大学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努力,没有面试成功是因为我的简历乏善可陈......,因为无法面对一些真相,只好推脱给外部环境,至少自己在心里上很容易接受了。
我经历过两次有点失败的面试。面试的内容都是上课。之所以连续两次都失败了,就是因为我在第一次失败时,不敢接受事实。
第一次面试,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她被录取。当我表妹告诉我,那个女孩根本连报名资格中的第一项都不符合时,我瞬间觉得仿佛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对啊,怎么可能呢?一个请了两年产假没上讲台的妈妈,怎么能和一直在教书的我比呢?于是,当别人问我面试结果如何时,我会告诉他这件事有多不公平,内情是什么,仿佛这才是事实。我把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安慰。
因为这种心理,我轻松地接受了自己失败的事实,而不再去追问原因。这直接导致了我第二次的失败。
四个人竞争,我的分数排在最后。当看到结果时,整个人仿佛从头寒到脚。这怎么可能?要知道,我一直信心满满,因为四个人中只有我在小学教学多年。有一位竞争者甚至只教过高中英语,完全不知小学英语如何下手,并且抽中上课的内容正是我相当熟悉的一篇课文,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我头昏脑涨,试着找到原因。排除了穿着,排除了运气,排除了不公平,我没有办法再继续当受害者,因为我没有借口了。在这时,我猛然想起来上一次失败的面试,在思考这两次失败经历的过程中,我才隐约地触及了真相。
抛弃你的受害者模式,成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
当我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时,我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借口,我感觉很舒服,因为不是我的错,同时我也感觉很绝望,因为如果有下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
与受害者模式相对的是掌控者模式。在没有阅读到这本书时,我被迫运用了这个模式。
当我再也找不到借口去解释自己的失败时,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两次面试过程。
两次面试的要求都是在十分钟内上课。我一直认为,必须在十分钟内上完整堂课,所以把重心放在了流程设计上,而其实有人提醒过我,这种面试主要看你的整体表现,例如你的教态、你的课堂用语等等。我却为了赶时间,忽略了这些,呈现的是一堂慌忙急火的课程流程。
又想到,平日里别人听我的课总是评价语速过快,我一直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这已然成了改不掉的习惯了。想到这里时,我豁然开朗。
我感到很难受,因为我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这完全是我自己的错误引起的,同时,我不再那么绝望,因为真相虽然难以接受,但并没有那么糟糕,并不代表我整个人被否定了,而这是可以改进的。
在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因为“水土不服”,我再次不自觉地启动了受害者模式。所幸,我读到了这本书,它让我立即从那种受害者模式中跳出来。也许我很难马上开始掌控新的生活,但至少,我明白了,自艾自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打破那道思维里的墙,我才会渐渐找到前进的方向。
“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
所以,你愿意坚强地掌控,还是愿意自怜地受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