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X阿姨介绍的,有个不情之请,如果介绍人或者家长问起,能不能就说我们微信聊过了不合适?谢谢!”
愉悦的周末下午,突然飘进来这么一条短信。
看到时心情略有些复杂,大约是太久没相亲了,现在大家都已经这样操作了吗?又大约是年纪大了,竟也毫不生气地答应了。也不是没想过“凭啥我要配合你做掩护,与我有什么关系,这点事都不敢面对吗?”然而,也罢,本来就毫无瓜葛,何苦为难别人呢。
曾几何时自己是如此地厌恶相亲,现在却看淡了许多,部分因为,想要更宽容和开放地看待人和事,部分因为,咳,感受到了灵魂的挣扎——
总说不喜欢相亲,目的性那么明确的相亲尚且都相不好,两人漫无目地的相识需要百般试探确定心意的自由恋爱你以为你就谈的来了?!
话说回来自己当初到底不喜欢相亲什么呢?
最初是因为,相亲太现实了一点都不浪漫,爱情不该怦然心动充满粉红泡泡吗?这每天问好一周一见一月定关系一年领证办酒的节奏套路我不从!
然后是因为,一言不和就不想理,一句话不爱听就不合适,即使没觉得对方有什么不好,勉强耐着性子相处,好像也喜欢不起来,往往不是参观极品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最后就到了现在,不再对相亲这件事或者相亲的对象抱有任何情绪和预设,可以平和地和任何一个对象聊上一会,吃一顿饭,不会尴尬不会冷场,没有生气也不会吐槽,该给的机会都给,勉强不来的,也都不勉强。
只不过,这样明明不想答应却不直接跟父母介绍人说,转而要偷偷来跟不明就里的陌生对象商量的人,让我也不免疑惑,难道他就不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差的表现吗?即使不在意给别人的印象,难道也不在意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
曾经还遇到过一个对相亲极度反感的相亲对象,反感到父母不得不地瞒着他计划了第一次见面,然后直到当天才告诉他是要相亲,他才无奈地接受了。他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直接出来见面?”然后开始了大段对于父母不择手段逼他相亲的抱怨,当我告诉他应该尝试跟父母沟通寻求理解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厌恶时,他却说“如果你能做到的话,今天我们就不会见面了”。而我内心却想,你可知若不是这番抱怨,我是乐意好好认识了解一下你的,所以才答应来的?
相亲失败,无非是,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或者,互相看不上。这本都是自然而寻常的事情,了解并接受就好,其余的情绪,都是多余。
很喜欢《围城》里方鸿渐在船上对孙柔嘉说的那段话:
“咱们这次同船的许多人,没有一个认识的。不知道他们的来头,为什么不先不后也乘这条船,以为这次和他们聚在一起是出于偶然。假使咱们熟悉了他们的情形和目的,就知道他们乘这只船并非偶然,和咱们一样有非乘不可的理由。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其实本没有那么多的极品相亲对象,只是我们根本没有也不想去了解这个人,觉得不想也不必花费时间和心力知道这个“电台”的前因后果,上文下文,他所有所谓“极品”行为背后的意义,对我们都没有意义。我们武断地给对方挂上“极品”的标签,其实也只是为发泄“怎么都遇不到喜欢的人”,那样失望和不满的情绪。
而无论对相亲持有怎样的态度,不能自己好好地面对和处理,无形中又何尝不是体现了自身的不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