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父母和老师便教育我们,撒谎是坏习惯,诚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是否,语言永远能够忠于内心随着我们年龄的逐渐增长,渐渐发现,其实,诚实的孩子才不是好孩子,只有那些选择性诚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没写作业,直接说不想写,会迎来老师和家长的责备,而撒谎说生病了写不了的时候,却会迎来关怀;朋友之间,明明已经开始讨厌对方,但是谁都不愿说出来,即使对方表示了谈谈的心愿,最终还会是不痛不痒的话题,而不会真正说出讨厌的理由;两口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开始相互反感,但谁也不愿说实话,结束痛苦的婚姻……
一系列生活常见的事情都表明,我们说的话,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是否,语言永远能够忠于内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愿意听到的是别人的称赞,虽然,有时候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些称赞或许是违心的,但听起来还是比真心的批评顺耳、舒服。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哲思,自小熟读。但纵观历史,因诚实之言而招致的灾祸比比皆是,轻则从此被疏远,重则影响整个人生,甚至因此而送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将“兖(yan)州”读作“衮(gun)州”,被卢熊指出来后,觉得作为皇帝,被人指出这样低级的错误,而毅然砍掉了卢熊的脑袋。卢熊成为历史上典型的死于自己的诚实的人。
是否,语言永远能够忠于内心普罗大众,何其泱泱,但能一直使自己的语言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屈指可数。自古以来,我国的人情体系从未中断,这也同样是一种中国的特色。评判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指标通常被定义为两方面,一者,工作业绩,二者,会不会来事。所谓会不会来事,也就是有没有迎合领导,团结同事。一个一直说真话的人,往往会在这个评判标准上吃亏。
诸多现实表明,点那个我们的语言不能忠于自己内心的时候,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同样,当诚实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身边的朋友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少。
生而为人,一生都需要学习,就想我们本来就是人,但却要根据别人的建议和前人经验来学习做人。市面上教人做人、说话、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但是,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教你怎样偏离自己的本真,一条条黄金法则,无情的抨击着儿时所学的做人法则。
是否,语言永远能够忠于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