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nip2020-10-04_19-25-00.png你好,欢迎来到「博阅记」,这是 BlinkQ 的第 2 篇读书干货解说,继续助你提升思维与学习认知,本文约 3500 字,阅读时长约 7 分钟。
本书作者 Novak 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概念图创始人,曾入选《世界名人录》,康奈尔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老人家多年研究教育理论与工具结合。
本书看似很专业,很学术,实际上非常接地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概念图」的方法解决很多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实际上书中有不少案例是6、7岁的孩子熟练应用概念图记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相比于大家很熟悉但可能并没有对自己发挥价值的「思维导图」,「概念图」不仅能更有效,更符合人脑思维的帮你整理逻辑;更能使你的每一个概念图沉淀下来,相关概念图越多,越能产生网络效应,帮你在一些领域量变引发质变,持续精进。
思维导图为什么会使思考别扭?
人的思维是复杂的,时而是金字塔型逐步细分的,时而是线性演绎的,时而是网状或离散的,时而又是收敛汇聚的。而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发散的树,并不能还原人的思维,映射出「脑图」,你如果熟悉思维导图这个词,因为时长有知识付费或培训机构鼓吹概念,但至今并不觉得思维导图给自己带来了多大价值,甚至多次从入门到放弃,恭喜你,看了下文,你会丢弃这个焦虑,获得更清晰的认知。
思维导图第1个局限性在于本质是一个不断分化发散的树状结构
网上有很多漂亮的思维导图,我们去掉绘图样式上的修饰,思维导图其实就是一个大纲,而大纲通常发挥对一个更复杂内容的「索引」作用,但大纲本身并不能产生洞见,也不能整合知识(不然的话看书只看目录就够了)。
你在朋友圈也许看到过这样的内容:某朋友分享对于某本书,或者某个技能考试的「超干货思维导图」,导图密密麻麻,有上百个节点,事无巨细,你看到第5秒钟后条件反射式的关掉了图片,同时「不明觉历」的点个赞,评论道「厉害了」,然而你自己什么收获也没有。
实际上一些人所谓的书籍思维导图,实际就是把书的大纲,每个章节的一些金句用思维导图的结构抄了一遍,稍微大点的书,不是上百个节点上千的文字根本抄不完。所以你完全看不懂很正常,对于导图作者,也只能起到一个快速索引回顾的作用,时间旧一点,自己也毫无兴趣去回顾那一大堆已经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
对于单纯发散式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只有少量简单的场景适合,一种是简单的事,例如列一个购物清单、一次浪漫周末计划;一种是天然就是树状结构的事物,例如组织结构、例如水果分类。
顺便提一下,理解事物要找源头,思维导图的创始人 Tony Buzan 创始著作《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名字是不是很霸气?这要归功于中文翻译的标题党,英文原名「How to Mind Map」,是本出版于2002年的仅60页的小册子,创始人自己举的使用场景大家品味一下:
- 水果的分类
- 计划一次演讲
- 每周家务计划
- 计划一个浪漫的周末
- 给亲戚购买礼物
- 你的理想未来
本身也没有那么神奇对不对,可能是「思维导图」或「脑图」这种词汇显的很高大上,国内很多出版社或培训机构不断加戏,把思维导图包装成「无所不能的新时代成功人士必备技能」,学习、职场中各种头疼的问题,用思维导图画一下就迎刃而解了,是不是很熟悉?现在最新的潮流是把Python包装成「无所不能的新时代成功人士必备技能」学习、职场中各种头疼的问题,用Python写个程序就迎刃而解了。
少数达人精美但不实用的「作品」现实中大量的大而全,但然并卵
现实中大量的大纲搬运
思维导图第2个局限是节点关系缺失。
同样的,在简单场景中,你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例如你看到「周末旅行」——「衣物」下分为:2条短裤、拖鞋、2件T恤;自然能脑补出,周末旅行的时候要带上2条短裤、2件T恤和拖鞋,你甚至还能猜到,这是去一个天气较热,要玩水的地方,玩水要湿身,所以要带上备用衣裤。
这里实际上在「衣物」与「短裤、拖鞋、T恤」之间有个隐藏关系:【包含了:】
「衣物」——包含了:——「短裤、拖鞋、T恤」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实际中更复杂的问题,2个层级节点间可不仅仅是【包含】关系,经常出现的还有【是由于:……】【导致了:……】【然后可以/下一步:……】【使……增强/减弱】,更要命的是,不少人做出的思维导图,在2个层级之间,杂糅出现了以上多种关系。
2个短语1条线之间的关系,全靠脑补和猜测,除非思维导图作者结构化思维异常强大,否则思维导图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沟通工具,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甚至作者本人一段时间以后重看,可能也会Get错自己当时的意思。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流程图」,除非逻辑真的足够复杂,除非双方都是信息对等的专家,尽可能不要用流程图,「用户体验地图」是一种好做好读,能对齐信息不对等多方的高效沟通方式,先埋个坑,以后填补「用户体验地图」。
思维导图的第3个局限是难以形成积累
综合上述2点,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大纲的罗列,对于复杂问题,表意不清,理解性差,每次做完了对别人没啥价值,自己可能也没兴趣反复回顾,这样就很难产生新的洞见,很难建立起知识间的网络结构,久而久之不能很好的产生积累效应,也就是难以产生长期价值。
概念图为什么适合思考与沉淀?
因为概念图能真正映射并显性化思维本身。
概念图也是由节点和线连接的,但定义完全不同,节点称为【概念】,简单来说概念就是名词或短语;这就杜绝了将大段文字码放在节点上;
概念之间用带有方向箭头的线连接,并且线上需要填写【连接词】,明确表示节点间的关系;
两个或多个概念,用【连接词】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命题】;
小结一下:【概念】是组成知识的原子;【命题】是组成知识的分子;
1个或多个命题组合起来,就描表达了1个【知识】,或者由1个或多个【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或者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产生了洞见或产生了创造力(拓展阅读:创造力就是知识的显性化——来自《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概念图不限制节点之间是发散还是聚合,节点之间完全可以自由连接,同时节点间的方向和连接词明确的定义了节点间的关系,这样更符合人脑思维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的情况,产生不同的图形形状,可能是金字塔结构,可能是总-分-总结构,可能是总-分-总-再分等等各种形式,形式不是目的,目的是概念图制作者能清楚的描述知识(通过多个概念和命题网络),能清晰的推导知识,并且阅读者能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可能有人发现了,思维导图是一个中心点,一路发散很有规律,而概念图可能杂乱无章各种形状,不是可读性很差吗?相反,借助箭头和连接词,起点和终点还是一路了然,路径虽然多样,但路线很清晰,就像看似杂乱但已预知正确路线的迷宫。
再举一个形象的例子,世界上仅有大约100种元素,但却有无数种分子,构成了无数种类的物质。概念图本身的作用就是通过显性化大脑的思维,将【概念】【命题】进行各种连接重组,从而产生对知识的解释(甚至多种不同维度理解)或者显性化或创造新知识。
此外,概念图天生适合相互连接,互不孤立,概念之间皆可用连接词关联,如果关系维护的足够丰富,一张概念图中的一个节点也可以下钻查看描述它的另一个概念图(这需要借助软件才够方便)。这就表示,制作概念图并不是一次性行为,你完全可以在自己需要的领域持续输出概念图,且不断连接,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IMG_0264.jpg IMG_0265.JPG
总结
BlinkQ 曾今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时,确实产生了本文所述的各种阻碍和疑惑,一直觉得思维导图局限很强,看了《概念图》首先想到了这是比思维导图更好的表达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导图对多数人应该相对更熟悉,所以本文都是在借思维导图更快的讲清楚概念图的组成和优势。
同时,《概念图》这本书,除了概念图本身,还讲了几个很重要的教育或学习方法论:知识的组成要素、什么是意义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行为改变学习3个学习系统,这些方法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在教育方法教育产品中运用,都非常有价值,下期 BlinkQ 接着讲《概念图在学习、教育中的实践构想》
相关资料
- 思维导图最纯正的原著(至少比国内各种拼凑加戏版更有价值):《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东尼 · 博赞 中文版 2005 年出版
- 知识与创新的关系、知识管理 5 步奏:《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田志刚 2010 年出版
- 作者另一部著作详细讲解概念图制作步骤:《Learning how to learn》Novak & Gowin 无中文版,[Kindle上有电子版,国内有几本书名雷同的《学会学习》之类的,跟本书无关系,别买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