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下班开车听钱理群的演讲集《二十六篇: 和青年朋友谈心》,深切地感受到人无论到什么时候,还是得有点理想和追求,否则人就容易过得越来越没精神。我就是这样的,吃好喝好后,如果没有点精神上的自营,久了就觉得特没意思,生活反而失去了动力。
可能是我们这种应试教育和竞争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生物,失去了目标就不知所措,而失去了那种没有目标也能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本身的乐趣的能力了。
钱理群这代人更甚,他们一直抱着理想主义用启蒙改变社会,更多地受五四和鲁迅影响,骨子里就是有“斗争”精神的。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有什么样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在北美生活的三年经历。厌倦了国内的竞争和攀比,到了国外换了环境突然觉得非常轻松,环境也好,人之间关系轻松,没有了过于紧张的竞争,有个事做,能拿工资吃好喝好住号,放假就出去玩,根本没有事业心之说的压力,也没有啥可以追求理想之急迫感,人回归于生活本身,觉得每天都轻松地做按部就班生活就行,没有人提醒你要去追求理想和人文关怀。人都很平和,时间很自然地过去。
但是但是,过了两年,当我已经适应和习惯了这种轻松的节奏后,又觉得好无聊,没有了所谓追求和事业,人就想一支没有思想的芦苇,又陷入了另一种空虚。也许是我们这种中国似教育培养出来的植物,已经天然不适应那种生活就是吃喝玩乐的生活了。
于是我还是选择了回归国内,这次就老实多了,待在国内再也没有那么多牢骚了。人经历了种种不同环境,反而心态就开阔了。
其实本质上不是社会的原因,而是人性的问题,总是喜新厌旧。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就会厌倦,需要的是变化。
说回钱理群这种有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其实他们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也已经失去享受生活本身的能力,更多的是社会人能力。
每一代人每一个文化圈的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跳出这个文化圈,其实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的。
所谓理想和追求就和宗教信仰是一样的,只不过你信的是共产主义,他信的是自由主义,是经金钱主义,另一个信的是上帝,大家只是投靠了帮主不同,其实没有根本区别。
人这种生物体,除了机能这种硬件维持,还需要软件运转,只是大家用软件不同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