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

作者: 东流水酌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19:04 被阅读22次

    原创 2018-02-02 东流水 酌月

    相比林先生的上一本书,这一本读来简单易懂,亦符合他留给我的一贯印象。雅俗共赏,文俗皆通,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林先生真乃大家,不仅仅体现在学识上,而更体现在为人上,这位人却也不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为人处事,而是立世为人。他并非只将目光对准周围的人情与人际,世上所有生灵都是其关注所在。我将分四个部分来选取我所感兴趣的点进行转述。

    1

    首先,乃是林先生之于读书一事的看法。林先生大力提倡一种幽默文学,对于幽默一词,其人认为“亦庄亦谐”,其存心则在于“悲天悯人”。他的幽默乃是大幽默,却又用一种大家都看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至于会心一笑。

    我想到如今所说的有趣。时人都希望自己和有趣的人做朋友、成为有趣的人。然而,剑走偏锋的是,有些人对于有趣一次有所误解。他以为会几个黄段子,能够哗众取宠便是有趣。

    可偏偏,那样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滑稽。真正的有趣乃是:此人于学识、阅历上皆颇丰,于人生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当他同人们谈论之时,便融入这一种个体的优势,旁征博引又引人共鸣。此乃上乘有趣,亦余心之所向。

    “我一向认为大学应当像个丛林,猴子应当在里头自由活动。”嗯,我也是这样觉得的。之前的应试教育如果是在教我们做一些铺垫,那么在这个黄金时代就应该引导这些年轻人自己去选择。

    一个人的精力必然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运用得到位,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这个社会作出些什么贡献。那么最好的方法便是各循所长,个体有所贡献,亦乐在其中。

    “教科书是大人写假小儿语来给真小孩读的”,这一句乃是我真真儿地认可着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运转机制。小时候,它拿一些圣贤的故事来激励我、引导我,弄得我一脸耿直。后来离了教科书,我所看到的都是与小时候所读相反的东西。

    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倘若到最后所有人都要自动或者被动地活成B的样子,小时候又何必教他成为A那样的人?更可怕的是,推翻先前那一套说辞的人就是原先告诉我们那套说辞的人。

    不过倘若往好了想,大抵是有人还对这些真小孩抱有希望,以为在假小儿语的教育之下,终究还是有一群人能够汇成一股力量,力挽狂澜的。那么,姑且这么相信着吧,至少如今稍稍看到些将现未现的苗头。

    “中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理性。”林先生认为,中国人是偏向感性的,这一点或者在根深蒂固的人情往来上有所体现。理性是一件好事,并不意味着冷漠,而是在情感之外更加全面地看事情,反而是这样之后的决定,更可能合乎情理。

    平日里,我总觉得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午后,尤其是这样的冬日。将毯子铺在地板上,泡一杯热枸杞,看着氤氲在阳光中升腾,腿上再铺一层防风,便是最愉快的体验。

    想来也是,这样便将读书与不读书分得太开了。“不把读书时间与不读书时间分开”,这就意味着随时都可以读书,不必有大片的连续时光,而只是意趣使然,便可以做了,要不了那么多的花架子。

    2

    其次,聊一聊中国文化的事情。

    “一个国绝不是政府所单独救得起来的。”这是自然,否则中国梦也不必成为每个人的梦。一件事情想要做成,最好的方式便是集齐一大群人的力量,如果这群人是大多数,并且有着形形色色的背景,就更好了,错的时候便总有人会指出。

    “中国人必由历史之回顾,对自己文化精神所在,有深切的认识,然后对中国之将来始有自信。”扎根于何处的问题。古代文化一脉相承中有太多的精华,今人所要做的便是把它们挑出来,再看看当下的现实,决定如何传承。

    林先生以为,中国文化乃是有一种宽大的精神在的,而这种宽大需要精细的灵性去探究。我太喜欢这种说法了。读中国经典文学时,时常一句话要翻来覆去看好几遍,甚至要读出来,方能体会。于己而言,这是立本,外国文学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中国文化之醇厚、隽永,令人回味无穷。读《楚辞》、《道德经》一类时常觉得大气磅礴,周身气场陡然而变。

    没有一个富研究精神的中国人,能满足于长期的对中国本身一知半解的认识。”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永远都读不尽。不但如此,有时一段时间不读,便觉得原先读过的乃是全然陌生的了,这种感觉很不好,可偏偏又无可奈何。

    市面上有很多解读一些古籍的著作,对于这一类,尊之敬之。但是文学之流,毕竟出之于主观,我倒是觉得并不一定都要认同,即使对方是大咖。这并不是说你要挑战他的权威,而只是你根据自己的积累,读出来的自己的感受而已,无关对错,也只有你自己读出来的才具有灵性。不过,学习前辈的知识还是很重要的,如此才不至于太过狭隘,同时却又不可过于迷信。

    3

    其三,聊一聊一些接地气的东西。超级尊崇林先生之于男女的态度。

    “女人不過是跟男人们相同的人类罢了。”所以有些职业划分得不必那么清楚,除非是一些对于硬件要求的东西。许多智力方面的东西,男人可以,女人自然也可以。而一些率性而为之事,男人可以被称之为帅气,女人又何尝不行?

    “世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这让我想到网上盛传的“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表达的很简单很粗暴,但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儿。于工作而言,也不过一者是管理人的,一者是被管理的。而于网友而言,一种是当事者,一种是看客。你看人间多精彩。

    “出去找一个男人,生儿育女,养小鸡与种萝卜。”真是简单至极,朴实而真挚。如果可以,我希望是种花养草。生命中很多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到了一定的时刻,真的需要哪怕深刻地体验一下两个人的滋味。于个人言,是经历;往大了说,是平衡。

    “人类的历史由情感的力量所形成——这种力量包括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傲慢,我们的贪婪,我们的畏惧,以及我们的复仇欲望。”动机说到底来自内心的渴望,不管渴望的是什么,争权逐利,山间耕地,都可以。不要去伤害别人,都无所谓。曾经有人问我:“你怎么去定义这个伤害?”说实话,我答不上来,见仁见智吧,本身也不是一个需要标准答案的东西,又何必那样较真。

    “人类不过是一种一半靠思想一半靠感觉的动物。”所有的人都是男人+女人,这个说法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了,但是私以为极有道理。是一种属性的比例吧,而这里的男人与女人也不过是依据以往经验所界定的标签式行为,往后有一日会颠覆,亦或它早已经历过那样一次颠覆。

    在八九十的年纪,他说自己要注意养生,争取再活个十年。多可爱的想法,我便想着从现在开始,贯彻灵与肉的双重养生,那便可以再活个七八十年吧。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是活得久一点,好好看看人间,毕竟这么美,能看一眼是一眼。“这个宝贵的人生,竟美到不可言喻,人人都愿一直活下去。”

    “凡人伦大端,天地之和,四时之美,男女之爱,父子之情,家庭之乐,都无从以逻辑推知,以论辩证实。”是这样……如果什么都算得太清,也就失了趣味。比如我欠你钱,你让我都还清,那我们就真的两不相欠了,哈哈哈。开玩笑,该还的还是要还,但是该有情的时候还是要有情,其实两者并不冲突。

    “我不喜欢看见男人和女人同躺在地上,在别人面前接吻。”说实话,对于这一点,我也不喜欢。躺着就好好躺着,要吻就回家吻个够。也不知为何总有那么多人,愿意在大众面前频繁地演绎一世情深,在这个人人都是段子手,随处都有戏剧的时代,给自己加戏真是不容易。

    林先生一看就是很注重生活情趣的,很注重人生体验,很认同人之灵性,“除非每个人自己都能有一小块土地来种些豌豆、番茄,孩子能在这里捉蟋蟀游玩,否则是毫无文明可言的。”该玩泥巴的年纪,就不要脚他端着脸色,该畅快的时代,就不要拘着他无伤大雅的天性。

    “感觉”是女人的最好法院。当女人将是非告诉于她的“感觉”之时,明理人当见机而退。嗯,所以不要和自己的女朋友讲道理。仿佛被林先生撒了一把狗粮,看到他叼着烟斗实力宠妻的模样。

    这是一个看颜的时代,从一方面来说是这样的,而对于靠颜获得靠山的女人,众说纷纭。林先生的思想倒是开明,他对于“挖金姑娘”的看法,同富贾豪商。认为不过都是凭一技之长求得生存,又有何优劣之分?

    4

    最后,聊一聊人生态度。

    “人,像是一条鲸鱼,必须升上海面来呼吸自由的空气,偶然瞥望一下云彩及天空。”嗯,是这样。你爱城市,也爱乡村,不管爱极了哪一方,总得抽空跳出来换个环境,这样才能继续爱下去。所以埋头日常事务久了,总是要去接触接触大好河山的,否则那种对于日常的享受便容易流于呆滞。

    “愈在龌龊的城市中过活的人,愈会想念留恋野外春光明媚的风味。太平百姓越寂寞,越要追思往昔战乱时代的枪声。”不安于现状,有时这一点是个优势,有时却是劣势。我所知道的是,很多做了坏事的人更倾向于求神拜佛;很多汲汲于利的人却非说淡泊明志。其实后者本来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我就是想赚钱,那又如何?

    自从养成只身一人的习惯,真的爽爆了。先前有人问,“那别人不会觉得你孤僻吗?”并不是拒绝与人交流,不过是处理方式不同而已,于是便忠于自己。“只是性喜孤游乐此不疲罢了。其佳趣在于我走我的路,一日或两三里或百里,无人干涉,不用计较,莫须商量。”

    “忙者未必有功于世,鸡鸣而起孜孜为利是也;闲者未必是新名教罪人,删诗减《易》作《春秋》之某翁是也。”多想成为一个闲人,可偏偏称为一个闲人又那么难,不如先做半个忙人,伺机向闲人上发展。最是羡慕古代文人之日常:青山绿水赏春秋,红砖青瓦叹红颜。

    “我所要的只是些许现金,致令我能够到处漂泊,多得自由,多买书籍,多游名山——偕着几个好朋友去。”这乃是我最最最最喜欢的,够花,还多一点,到处游走,到处停留,到处探索,到处惊叹。用双眼来盛放美景,由心思

    去汲取营养。

    以上分类或许有不清晰之处,不过便随它去了。最后,还有一点闲散之谈。

    关于随性素食者和主义素食者,后者尊奉一种类似于修行之生活,前者则是吃肉的,只是需要转换以求平衡时方茹素。我自然做不了合格的主义者,还是随性的更适合。很多东西都是如此,不要去问形式,去问内心好了。

    “有人说过,理想的生活便是住在一所英国的乡间住宅,雇一个中国厨子,娶一个日本妻子,结识一个法国情妇。”嗯,非男人的我不知道日本妻子与法国情妇之于我有何意义,不过情不自禁想象了一幅惬意之图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浮生若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ge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