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7a10404b3ed52f06.jpg)
1
我们之所以要学“当众表达”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表达的欲望。——黄执中
公众表达,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索取,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只能透过,我们当众的发言与表达,才能够得到。我们之所以,要学会当众表达,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有东西,可以跟别人分享,对别人展示的。
第一类,人少,而且比较不正式的,分享式表达
第二类,人少,但比较正式,汇报式表达
第三类,虽然人多,但比较不正式的,舞台式表达
第四类,不但人多,而且场合又正式的,演讲式表达
当听众人数越少,我们跟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近,听众对我们的包容度,也越高。这时候的表达,你最容易传达的,叫亲密感;而我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要彼此分享。当听众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心理距离就会渐渐拉开,听众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对表达者的包容度,也就越来越低。这时候的表达主要为了传达和权威感,而我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造成改变,造成影响。
而所谓的正式跟非正式,指的是听众目的性的高低。目的性越高的时候,他们对你该讲什么内容,就会有越明确的期待。所以,你必须要回应他们的期待,让他们听到想听的东西,这时候,表达的关键,就会更偏向交付感,你要把东西,交付到听众的手里。当听众的目的性越低,他们注意力就越不容易集中。这时候,表达的关键,就会更偏向吸引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d3e31753ad31868e.jpg)
2
当你不是真心想说的时候,哪怕再精彩的故事,也没有办法感染别人。——詹青云
表达的四个关键:能说,想说,能听,想听。在演讲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你没有想要分享的东西,但却被逼着硬要去分享,这样会很痛苦。
怎么能够真心想去分享,有东西去分享?我们想一想,当我们如果看到外星人了,是不是特别想和全世界分享?所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外星人,很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过外星人的,不是“外星人”罗纳尔多,而是表达中的外星人,也就是独特的别人没有见过的东西。
之所以没有东西可以分享,第一个原因是,你没有仔细地观察自己,你不在意自己。第二个原因是,你不够认真的观察别人,你不够在意别人。如果我们在意自己和在意别人,将是推动我们去表达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想说,是所有表达的基本动力。当你不是真心想说的时候,哪怕再精彩的故事,也没有办法感染别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cf43a89853855b1b.jpg)
3
你能说什么,是由你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马薇薇
语言,就是把我脑子里的讯息,传递到别人的脑子里。因此,所谓的能说,不是指你语言精妙、辞藻华丽,而是说,它真正的意思,是你能不能精确地表达出你想说的意思。
我们评价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高低,也就是所谓的能说,看他能不能精准的传达两样东西:一是传达讯息,二是传达感受。
能说的第二个特质,在于你扮演的身份和角色。你得意识到,有些话,不是你能说的。并不是说你表达不出来,而是说,如果你表达了这些话,会让人觉得很怪。也就是同样一句话,别人可能可以说,而放到你身上就未必可以了。这就是咱们提到的,你能说什么,是由你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最厉害的,不是他说出了这个道理,而是只有他能说这个道理。
想说一句话,和你角色不符合,怎么办?可以采用下面一个小技巧,叫做“这是我从别人那里引用的”。一个人引用的话,往往在TA的人设之外。作为表达者,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说的,什么是引用后,才能说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352ec41403d94eb8.jpg)
4
与其开门见山,不如先设置悬念。——邱晨
判断和推测听众到底想听什么,是咱们每一个表达者一辈子的功课,就算你个人经验再丰富,也有可能在这一点上犯错。对于一个表达者来讲,去判断听众想听的是什么,真的是一件特别谦卑的事情。
你面对的听众,他们是活的,而且每一个场合,每一次分享,听众都不一样,即便听众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会变化。所以,一定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他们想听的是什么。
如果,听众可能对某个主题不太感兴趣,那得先挖坑,然后想办法填满它。也就是,开门见山,直入正题,效果不好。还不如先设置悬念,让听众对某个问题产生好奇,听众会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听你解答这个问题。然后你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引发好奇、引导思考,来引出演讲主题,这就是所谓的“先挖坑,后填满”的演讲策略。而要花多少篇幅来进行“挖坑”,坑挖得多深,就要看听众的目的性有多强。目的性强呢,就可以花少一点篇幅,目的性弱,就要多花点篇幅。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fd0d60a994149c6c.jpg)
5
当听众变多的时候,能听的范围就会变小,说话就要更谨慎。——庞颖
能听,意思是说观众有没有能力听。所以,说话时要考虑到听众的条件和文化背景。如果你在中国演讲想举一个美女的例子,你如果说“林志玲”,大家都懂,如果你说“舒菲玛索”,大家懂得程度就会降低很多;如果反过来,你在外国举一个美女的例子,如果你说“舒菲玛索”,可能大家就懂了。不管是因为不认同,还是因为不认识,总之,当你想举一个例子代表美女的时候,听众就会遇到一个“不能听”的问题。
能听的第二种含义,就是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感受,会不会冒犯到听众,让人误以为你有恶意、有攻击性?一个大原则,听众人越多,对冒犯的容忍度就越低,能听的范围就越小,你说话就要更慎重;反过来说,听众人越少,对冒犯的容忍度就比较高,你说话就可以比较随性。
如果听众其实不能听的话,不管你讲的内容有多棒,都没有意义。当你在公开场合,作为一个表达者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对自己有要求,要尽量体贴,尽量去照顾到每一位听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b68bf8221730980b.jpg)
6
在某种程度上,“传达”比“正确”更重要。——熊浩
首先,在表达中最容易碰到的一种冲突,就是“想说”和“能说”的取舍。如果你想说,却不能说,那就千万别说。很多时候,网上一些因为表达而出现的新闻事件,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想传达的那层意思,并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式去承载,而导致的。
要考虑“能听”,为了能够让观众听懂,你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牺牲信息的深度,所以说,传达比正确更重要。作为一个表达者,你只能在对方能听懂得范围内,尽可能去追求信息的精准。
表达有点像服务业,你应该以“想听”优先,在听众想听的范围内,尽量去贴合和定位自己想讲的内容。听众的兴趣,注意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请尊重和珍惜围观你的所有听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24348/ccff7ea9440fd0f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