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时间管理的精髓不是做加法,不是让你用更少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而是做减法,让你明白不该做什么,从而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无谓的损耗。
逃避
为了缓解压力,人们会倾向于逃避困难的事情,转而去做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事情,最后反而耽误了时间,加重了压力,事情变得比以前更糟了。有趣的是,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那些“有企图心和上进心”的人身上。
产生时间黑洞的最根本的原因:
1、真的不会安排事务。这类朋友可以试对事务进行分类,找到优先级高的那些,先去完成它们,这样效率最高。
2、拖延。可以看相关的书籍。
解决拖延的方法:
1、正视自己的欲望,给自己一个做事的理由。
2、哪怕五分钟也好,先开始吧。
时间管理只是一种理念,只要持续去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时间管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
当老板或者客户问你“这个方案想表达/说明什么”的时候,通常代表这份材料出了下面这三个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
1、观点不明确
2、逻辑混乱
3、思路不清晰
自我提升的普适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健康。
当前岗位所需的技能。
升职所需的技能。
为未来发展储备的技能。
无论何时何地都用得到的基本能力。
个人兴趣。
如何提升?
多学、多做、多想。
一个判断事务价值的简单方法就是看其中包含了多少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因为创造性劳动永远是含金量最高的。
目标管理只要做好这几件事就好:
先设定一个目标,运用SMART原则;
再对目标进行分解,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任务;
然后把这些任务做个排序,确保自己能在合适的时间有合适的资源执行合适的任务,这就是一个计划了;
接着就是按计划行事;
最后再对整个过程或部分过程来个回顾和总结。
SMART原则有五个标准: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性、时限性。满足这五个标准,才能算是一个好目标。
判断目标可实现性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参考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其他人,如果其他人可以做到,那我们就有理由判断自己也可以做到。
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方法:
养成习惯。
设定目标。
任务分解。
改进做事的流程和方法。
探寻内心的欲望。
心理激励。
制订完善的规划和计划。
奖惩机制。
先开始。
监督机制。
制造客观条件。
深度学习是人类探究知识本质的唯一途径。若是想了解某一类知识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就不得不花费大量(或许是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不能只做“读者”,而是要做“研究者”;不能只做“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对喜欢钻研的人来说,这样的乐趣是无可比拟的。
经过长久练习的技能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
深度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但这种技能,唯有经过深度学习才能练成。
如何深入学习?
答案很简单,就是输出。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就是一个典型的T型人。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比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出于最优化的考虑,我们必须科学地梳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否则就是瞎学。
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是什么样的呢?把技能A做到顶尖,同时与A关联紧密的另一门知识B也很了解,而与B相关的技能C也具备……如此关联下去,就是非常合适的体系了。
怎么构建适合自己的体系?
1、列一份自己当前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列表,按T形样式画出来。
2、确定自己的目标。
3、想一想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不用多,一到两个就够了。
4、围绕这一两个技能,列出相关的延伸技能。顺便考虑这些技能需要达到的程度。假设技能的熟练值为:精通>熟练>掌握>熟悉>了解。
5、整理成T型图,看自己是否满意。
6、做。
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引发我们的思考,不动脑筋的阅读,只能称为消遣。消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那些文字不会在你的生命和脑袋里留下任何东西,在你看完它们一个小时之后,你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如何建立“思考——阅读”的良性循环?
了解观点
评判观点
形成观点
输出观点:做读书笔记/做导图/写评论文章
思考是一项技术,并且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现象只是问题的呈现,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这些现象中,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地去问“为什么”,才有办法找到那个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才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通常只有一个。
实际上,解决问题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做:提出假设——搜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如何保持高频率长时间的思考?
注重自我投资,自我升值。
保持生活的简单。
平日注意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备。
试着找一个跟自己唱对台戏的人。
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
不断对自己提出疑问。
保持一定的紧张感。
一个简单的训练思考能力的方法:
每天找一些A4纸,在第一张纸上把自己脑子里的某个想法写下来,作为标题,接着用一分钟时间围绕这个标题写四到六行关于这个标题的想法,然后开始写第二张纸。
什么是松鼠症
有些人会像松鼠一样,拼命囤积资源,当跟松鼠不同的是,这些资源存到电脑里以后,几乎从来没有被使用过。这样的人,我们称为有“松鼠症”。
如何避免松鼠症?
控制信息源
了解需求,识别有用的信息
养成消化信息的习惯
定期整理。整理的意思并不是让你把一篇文章从一个文件夹移到另一个文件夹,而是认真地阅读。
如果你对一件事有激情,那很好,但它并不是让你进步的驱动力,所以请先把它抛到一旁,暂时搁置也好,当做兴趣也好,都不重要。“眼前的工作”才是你需要关注的,因为这条路是清晰的,不会让你陷入难以给出准确答案的泥潭。当你开始着力于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时,你才有可能累积足够的“职场资本”,依靠这些资本,未来你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才更有可能(或者创造)真正的“令人满意的工作”。而为了做得更好,我们就得树立“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即所谓的“工匠思维”。也就是说,你做的事情能为你的同事、你的组织、你的行业甚至整个世界带来价值。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自然就能得到正向反馈,这会让你最终爱上你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
钱越多越好
汇报路线越短越好
掌握的资源越重要越好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梳理提到的书单
《奇特的一生》《Excel图表之道》《你早该这么玩Excel》《金字塔原理》《零秒思考》《深度学习的艺术》《如何阅读一本书》《思考的技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