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董老师的一段话,大意是:
我们是世界的幸运儿。比如,说读过大学的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5%,但是教育经费大多来自全国纳税人的钱,是全国人民供我们上了大学。
我们如今的生活不完全是因为我们多么厉害,不要因为自己的幸运而去别人面前炫耀。因此推荐我们读一读苦难文学。对于苦难中成长的人,能从中获得重生的力量。而对于蜜罐里长大的人,能认识到人间疾苦。意识到别人生活的不易,就会体恤别人的艰辛。
因为你得天独厚,所以你需要替天行道。
确实,我们是幸运儿。我所在的村子里,能上学的孩子寥寥无几。除了孩子自己贪玩,有些是因为父母从小不重视孩子学习。有些孩子知道初中之后也没钱再读下去,因此很早就放弃了求学的年头。如今身边研究生一大把,高薪和生意成功的人也不少,因此一直认为自己是社会最底层。认为自己为了房租和孩子已经十分不容易,无暇去关心和照顾更多的人。
这句话的格局,让我瞬间意识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租崭新的房子、开车上下班、随时满足自己的购物欲,不只是因为我们足够努力,更是因为我们幼时蒙受父母和老师的栽培,父老乡亲的照顾,并且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一个繁荣的时代。
今天读武志红的公众号,讲到草原生的一家人。父亲外出打工没空了音讯,母亲从马背上摔死。上有80岁的外公和年近70的外婆。普洁6岁便能骑马,照顾家里的600多只羊。普洁觉得读书才是出路,相当日语口译,结果回家路上出了车祸。如果出生在这样的苦难里,我还能挣到现在的安稳生活吗?
最近身边的人讨论最多的还是教育内卷,大家为了孩子的学习把日子过得压力重重。努力用学区房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用冷门的特长去弥补文化课的不足。但是社会在变,教育政策在变,需要的人才也在变。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在10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做最充分的准备,将来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呢?
唯一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就是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抱有这样一个信念,才能自始至终找到生活的意义,自身的价值。不论身处何种层次地位,始终能有用武之地。身居庙堂则运筹帷幄,造福百姓。身居穷乡僻壤、社会底层,亦能好善乐施,帮扶左邻右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