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2》| 张凯解读
《魔鬼经济学2》|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夫·都伯纳,畅销书作家,善于写作。
史蒂夫·列维特,经济学家,善于数据分析,专门研究各种稀奇古怪的话题。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不到两年就拿到了芝加哥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头衔。克林顿、卡梅伦、小布什都邀请他出谋策划。
关于本书
这是一套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一共4册,前2本就是他所研究论文的一个简易版的集合,第3本主要讲了他们的研究方法论,第4本,是把他这几年写的博客整理了一下集结成了一本书。
核心内容
一、诱因要怎么分类?二、怎么发现大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至朋友圈
一、“4种胡萝卜”
分清楚诱因区别对我们设置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四种诱因:
经济动机——钱;
道德动机——让自己感觉良好;
社会动机——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追随动机——随大流、简单的效仿。
当你想要设置一个激励机制的时候,需要全方位的考虑诱因。比如你想用钱做诱因的时候,钱的多少就至关重要。
【案例1】
一个经济学家在拉斯维加斯度假,在酒吧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士,就直接过去问,你好,我这有100万,今天晚上你能陪我吗?女士看了一眼这个人,觉得长得太丑,看在钱的份上,还是点头答应了。然后经济学家又说,不好意思,我只有100块,你晚上愿意陪我吗?女士马上就怒了。
【案例2】
献血通常都是无偿的,只给一点点钱,很多人就觉得接受不了了,“我是为了做公益事业才献血的,这么神圣的事情还给钱,你当我是什么人”。但要是钱给得非常多,可能会有人不择手段做血液买卖。
经济诱因和道德诱因在不同的环境下因为不同的人此起彼伏,在设置激励机制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人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怎么发现大数据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毒贩为什么总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块?
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学生文卡特斯,去收集调查问卷的工作,误打误撞进了一个贩毒的黑帮组织做研究,得到了一个账本。经过作者的分析之后,得出贩毒团伙本质上和麦当劳公司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做的连锁店生意。
毒贩的生意模式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最底层的是街头业务员,他们能拿到的工资还不如一个卖汉堡的销售员。这些毒贩大多数都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块的原因,是他们根本租不起房子。
既然贩毒根本赚不了什么钱,为啥还有很多人要干这行呢?因为贩毒团伙的流动性大,给了底层毒贩很大的升职幻想空间。打打杀杀是一个黑帮内部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行动倾向。所有人都想争老大的位置,通过不断的惹事来搅乱这种稳定的格局,通过惹事证明自己的能力。
毒品行业出现过一个爆款产品“快克”,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先是毒品行业开始变得繁荣,大量的人开始进入了贩毒行业,暴力活动开始急剧增加。据说就这一个产品让黑人这个族群的发展水平倒退了10年,犯罪学家预测青少年犯罪马上就要迎来一场腥风血雨,过了几年大家发现所有的犯罪率开始神奇的持续下降,与预测的正好相反。因为罪犯在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他们的母亲杀掉了。
列维特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下一集为你解答。
总结:
诱因分为4种——经济、道德、社会和追随。毒贩和自己父母住一起是因为大多数毒贩都不赚钱。
金句:
1.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触手可及的事物上寻找因果关系,而忽视年代久远、难以想象的现象。
2.我们尤其迷信短期可见的原因,多数时候,这种推断都是正确的,但探讨因果关系时,这种一概而论的思维却常常存在陷阱。
3.帽子不够分的时候,不能用砍头来解决问题。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讲述:孙潇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