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陆游作品: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看似写的梅花,实际上写的是自己。这就是一文双意,寓情于景。毛主席的卜算子,也是如此写法。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风雨送春,飞雪迎春,不正如毛主席经历风雨建立新中国嘛。
悬崖百丈冰,隐喻内忧外患之时
花枝俏,就是毛主席不畏困难的风骨。
不争功,只为人民。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山花烂漫乃国泰民安之时,“她”自然就是毛主席了,这首词其实是这么个意思。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新中国刚成立,与苏联关系破裂,加上内部各种反叛之时。
诗歌写法,包括文章,无非“赋比兴”三种手法。赋即排比列句,比是比喻,兴是抒情。三样相辅相成。
而层次又分为,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物我不分。寓情于景,物我合一,写文章,是景,亦是情。
写自己,可以把自己写成一朵花,一棵树,一片云,这就是,寓情于景。
文武皆同理,大道三千,殊途同归。武者初学时,功力浅,用真刀剑。当功力深厚以后,需不滞于物,摘叶飞花,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这就是无剑胜有剑。
行文,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循着规律走下去。
第一阶的行文境界分四重,通顺只是入门,并未在此列。初级是写出意境,以静化动。中级是笔墨荡开,由浓转淡。高级是寄情于景,再次进阶达到一文双意,情景交融,此为寓情于景,似实而虚。究级代表着创造,创造新的词汇与段落,从无到有。古往今来所有写手,都能以这四重境界来划分。如果一个人行文境界忽高忽低,时好时坏,就是根基不稳。阅文,知其主。
结句一定要出彩,结的太平淡,全文白搭。结法分三种,初级为直述,引人深思。中级为取巧,多了灵巧。高级为意境,令人深思更兼灵动,回味无穷。三字结的文章由于字数限制,不太好构筑意境,这也是古往今来三字结的文章为何结句一般都不是很出彩的原因所在。三字结,宜直述,或取巧。四字结出意境也难,需借助前段来构筑意境。五字以上,相对容易结出意境。
四重境界为:静化动,浓转淡,实而虚,无到有。
第二阶,就涉及到心境了。结句读罢要有从黑暗中窥见光明的感觉,“用晦而明”。前文可以悲,但结句要拥有萌发自困苦中的超脱力。
第三阶……我也不知道……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宋·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写法为铺陈,结句缺乏意境,太过直白,如听倾诉而已,最低级。)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清·纳兰性德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写法为寄情于景,笔墨没荡开,借助了惆怅,空倚,别时情,等等词汇,败笔。因为他只有一两句达到了一文双意的状态,有句段为直述,全文就破了。结句较晏几道耐看些,此为取巧。)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宋·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写法为寓情于景,结句意境与灵巧兼备,文章与结句较纳兰容若更具词味。字面无悲,却能以景物构筑出悲伤的况味,上乘佳作。)
生查子·一水鉴欢游
一水鉴欢游,冷暖同君啜。相濡亦相忘,十载无从说。
夜雨洒枯萍,风起天之末。有意不能传,山海何其阔。
(寓情于景,以鱼为视角,叙述相濡相忘。往来回首,寒暑十易。枯萍之于夜雨,夜雨,如泪,枯萍,如心。风起天之末,到底是风从天末来,还是思念从天末来。有意不能传,而这个有意,到底是鱼之有意,还是风之有意,不得而知……)
金庸有著《神雕侠侣》,其间有介绍剑魔独孤求败之剑冢,实乃至理也。其冢存剑四柄,利剑、软剑、重剑、木剑。利剑,所对应乃文者之入门阶段,武者初学追求神兵,文者初学追求辞藻华丽。软剑即开始明白剑理,招式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对应文者即文风开始静化动,有了意境的延伸。所谓一力降十会,然了悉招式,了知剑理,无深厚功力,也枉然。重剑,即为积蓄力量而铸,能舞动多重的剑,据武者力量而论。同理对应文者之底蕴,文章意境多深,取决于积累多与寡。木剑,即功力沉淀愈深后,以力催发,虽为木质,亦有神兵之威。
武者虽手中无剑,尚可折草为剑,以木成剑。文者,亦可。欲写愁怨,却不写自己。而是化为天气或物事,可以是一只鸟,一树花,一片云……至此文章即包含双重含义,看似写景,实则写己,然亦景亦己皆可。
吾此言非虚,古有陆游《卜算子》看似写梅,实则写己。近代有毛主席《卜算子》看似写梅,实则写己。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文还有数种意境,全靠读者自行领悟。此处略叙,不作深究。古今至此境者不知凡几,此处不一一而论。行文及此,即对应武者“无剑胜有剑”之境。武者功力如何,即看其手中所持之物,是剑,还是它物。文者功力如何,即观其:看山是山,还是看山非山。品其写水是水,还是写的是人生……
忆秦娥·春期绝
春期绝。东风辞处梨花雪。
梨花雪。空庭弄影,漫舞难歇。
宫墙之外鸟声竭。情知应尽啼鹃血。
啼鹃血。精魂一缕,远峰千叠。
导读:
杜鹃啼尽心头血,东风已过万重山。
杜鹃啼血,唤不回春天远去。
宫墙,顾名思义,皇宫的城墙。而皇城的墙,普通人是难以逾越的。宫墙内外,如隔天地。宫外不知宫内事,宫内难见宫外人。“宫墙”,是阻碍。就好比世俗的隔阂,或伦理,或道德,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写完后,细细品读,脑里不由浮现出古人的句子。虽隔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我们却拥有着同样的传承。有感于此,特整理如下:
王安国《清平乐》开篇: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这段描写,像不像尘世的痴儿怨女费尽心思,却留不住逝去的缘?)此处相同况味的意象是:杜鹃啼血,是为了挽留春天。
陆游《钗头凤》 开篇: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当唐婉再次站在陆游面前,已嫁为人妇。红酥手。黄藤酒。思念之人就在眼前,却无法触及。就像满园的春色,却隔着一道宫墙,可望不可即。宫墙隐喻的是距离,道德,伦理。)此处单取“宫墙”,借以隐喻距离。
或者发一篇其他作品隐含的意思。
相思引·赠别
序:癸卯年八月一日,余晚归。独往夜肆饮至深宵,然襟抱愈发清明。偶感前时卸任雅韵顾问一职,今我来思,指天誓日,无愧俯仰。人虽散,恩义犹在,故作此词。
归去南山自抚琴。粗缯纫佩与风吟。
遗香轻袅,缕缕透幽襟。
陌上秋光俱已定,人间春色待重临。
还生蔓草,隔水绿千寻。
注释:
悠然见南山、豹隐南山、放马南山等等,南山在国学中,大都所指是归隐,拟或太平。
常言道:高山流水,琴瑟和鸣。琴瑟和鸣往往代表着美好物事,而这里有琴而无瑟,正好对应上前文归去南山。我从哪里来,亦自哪里去。本是琴瑟和鸣,如今却是自抚琴,即无人来俦。
粗缯即粗织衣物,含有淡泊之意,或卸下光环。
纫佩语出《楚辞.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谓捻缀秋兰,佩带在身。后用以比喻对别人的德泽或教益铭感于心,如纫佩在身。多用于书信,其用意是感佩别人的恩情。
遗香是来自“纫佩”的“遗香”。
透幽襟,即感恩之心,故人的恩情此刻想来,如兰香释缕,透入幽怀。
下阕大意:隔着一条河,过不去,回不去,却依旧祝愿。
此处不作详解,全文映射,有心人自可体会。
卜算子·送春
一树瘦梨花,怎奈连宵雨。
苦抱青枝不得留,渐被风辞去。
残莺兀自啼,拟为春芳诉。
但觉言轻胜柳绵,隐在林烟处。
这篇是梨花自喻:
瘦梨花,代表自己状态并不好。怎奈连宵雨,这里连宵雨,暗指的是陷入一场痛苦的追忆。
苦抱青枝不得留,渐被风辞去。
苦苦思念,却回不了当初,只能无奈放弃。
残莺代表着残余的念想。
拟为春芳诉,暗指想去找对方。
但觉言轻胜柳绵,隐在林烟处。
却发现已经没了理由,只能作罢。
隐在林烟处,暗指自己的心事对方不会知晓。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宋·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时间:晚景
地点:凭阑
季节:秋光
天气:雨收云断
事件:目送秋光
结构:上景下情
立意:目送秋光,立尽斜阳。
打基础,可以学柳永,这篇堪称范文。
更进一步,就是一篇文章拥有双重含义。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一文双意。
诗词之美,在于“隐”,太直白,无余味。
卜算子·挑灯夜雨中
挑灯夜雨中,并辔春江侧。
取次秋声卷敝帷,吹醒天涯客。
如闻蜀鸟吟,似听湘灵瑟。
渐止苍茫逝水间,月笼烟波色。
挑灯,继焰也。焚膏继晷往往指的是刻苦学习或工作,而此处的挑灯暗指追忆,同时为下句埋伏笔。挑灯夜雨中,所构筑的况味是愁思。雨夜挑灯,追忆并马游缰在春江之侧。为何用“江侧”?只因人之追忆,如隔江而望。时光如流,过往与现在,中间好比横隔着一条江,回不去。人追忆,亦回不去,所以只能是“江侧。”回忆春景,却被次第秋声惊醒。这个秋声,暗指现实。文中春与秋的转换,就是回忆与现实的转换。敝帷,破旧的帷幔。宋·苏轼“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敝帷在此文中,是用以表明如今的状态并不好。其意类似“敝庐”,唐·刘禹锡“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两词多用于自谦,或自嘲。
文中没有直抒哀伤,而是以秋风来隐喻。悲哉,秋之为气也。风声像蜀鸟鸣叫,又似湘灵引瑟。蜀鸟:杜鹃也,鹃鸣悲苦,声如啼血。湘灵鼓瑟:唐·高骈“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湘灵鼓瑟,其声悲矣。苍茫逝水间,就是暗指过往流逝的光阴。当愁思渐渐在回忆里消散,只看见月光洒满烟波。所表达的是:以感恩之心去看待过往,你所看到的将会是美好。(这就是,用晦而明,自困苦中超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