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纸质书的好处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我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尽管,在节气上立秋已过去半个月,上海的气温还停留在夏天。天气软件上显示:最高温度32度,多云,空气优,雷电黄色预警。
墙壁上的风扇摇头晃脑,楼上装修的电钻声此起彼伏,窗外的小鸟唧唧喳喳。似乎这应该是个嘈杂的环境,但因为躲开了手机网络的喧嚣,却有一种无比安静的感觉。
翻开一本书,对着一个情节,突然大笑起来。文字魅力就像蚊子一样,叮了以后会有感觉,看书真香。”
我发现,智能网络时代,相比于刷手机视频、浏览网络八卦,读纸质书更有一种安定的韵味,因为从阅读中得到思维的乐趣总是回味无穷,而电子屏幕看多了人会变得暴躁,内心也越发空虚。当然,这仅出于个人感受,并没有做足量的调研。
这两年,我每天都会在手机上耗费大量时间。从早到晚各种碎片信息和短视频扑面而来,可怕的是,这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本能性的习惯。
存在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越是信息爆炸,越是要善用智能工具,而不是被动地成为工具的奴隶,沉湎于娱乐之中。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02写作的目的
少年时代,曾一度酷爱写诗,尤其古体诗。可能是语文课上古诗词背多了,有些“走火入魔”。然而,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好事。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考试竞逐,压抑的环境,幸好可以通过写诗来一诉衷肠,一浇块垒。简单的说,它是一种宣泄和解压的方式。
“诗言志”,所以大学时代的诗,更多的是“壮志凌云”和“年少轻狂”,也有“花前月下”,“指点江山”。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少写东西了。起初,社交朋友圈本是个发声的好平台,每次发言好像是演员登台表演一样,要好好“梳妆打扮”一下,表演完毕,偶或赚来一点“掌声”(点赞评论)。再然后,随着阅历的沉淀,朋友圈已三天可见。表达的欲望逐渐消退,终于不再想说什么。这种沉默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的“成熟”,在个人的棱角被环境一点点打磨后,个人不再愿意轻易地、明确地、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03重新启程
然而,真正的成长和成熟并不是“看破红尘”,归于寂静,而是要活出一种潇洒,活出一种态度来。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击水三千里”,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创造!因此,该写还得写,越是思维活跃的时候,越得多写。
人生短暂,在最有创造活力的时候,不要再只是羡慕别人的精彩,不要再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才华有限,亲自上场,大胆地写吧!权且当作日常的调剂,亦或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何乐而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