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趁弟弟休假得空回家一趟,我们姐弟三才有机会在娘家聚一聚,虽然没有坐在一起正式开什么家庭会议,但是说笑间话的那些日常,依旧让我感触很多。
1、人性的“坏”是时常会跳出来作怪的,关键时刻的爱与善,才足以颠覆性的扭转局面。
不得不承认,日常频繁而琐碎的人际往来,多多少少总会牵扯到一些涉及金钱和人情往来的矛盾风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父母家庭复杂,我们各自又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家长里短随便一扯,就真的是鸡毛满天飞了。
比如,我印象中的大姐是公关能手,最能做好我们三姐弟和父母辈之间的连接和互动,解码能力最强,但她有时候也会令我很生气,因为一件小事而跑到妈妈跟前说我如何不懂事,让我将她不自觉贴上“唯钱是命”的标签;弟弟也是交际大人,妙嘴生花,灵活机智,但他在我跟前评论爸妈的时候,我又会感觉到他的自私和利益至上,缺乏对家人至纯的爱。而我,因为最笨和反应慢,原本一直是被爸妈不看好的,好在我自食其力,靠读书走出了他们的圈子,也获得了更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自由,才不至于被拖入那些我并不擅长的人情世故,凡事肯多掏钱来表达心意,某种程度上也就缓解了他们对我“清高”、“冷漠”的刻板印象。
但是,每次矛盾风波发生后,我们总能找到新的机会,和好如初,有说有笑,笑脸相迎,然后又依依惜别。总是在那些我们平时很不耐烦的母亲唠叨中,忽又感觉到了爱与温暖,一切风波归于平静。就像天上漂浮的白云,不知什么时候,悄然就走开了,只留下一片翠绿的稻田,还有阵阵清风。
2、无限强化自己最擅长的点,努力去达到自己的高光点,找到自我价值感
母亲最擅长的是把家务事和农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计划性强,而且家常饭菜做得真是好吃到心里去了,以至于我时常想带着孩子回娘家改善下伙食;姐姐擅长的,是把辩论思维和娇俏自信付诸舌端;弟弟是不仅嘴甜,而且做事麻利,勤快,体贴,涉事有广度,灵活变通玩得很溜;我呢,真的不同于他们言语表达上的优势,更多的是踏实,慢条斯理,坚定原则,专心搞钱,靠硬技能闯天下。
妈妈最大的开心,是周围人无限次地夸她,把她视为“万事通”,这是她的价值感所在。我真心希望她少一点自夸,也少一点索要表扬,也就少去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失望。姐姐总是希望听到别人说她漂亮有魅力,还聪明能干,我很欣赏她的无条件自信,但也会因为她的妄断和急功近利而烦躁,希望她多一点脚踏实地,长远规划自己的未来,不被当下的欢愉给迷惑住。弟弟,时常得意自己独特的“男性魅力”,交际花一般地游走在各色人群当中,凭借自己的巧舌和勤快灵活获得很多额外的“收入”,我希望他把聪明才智放到更长远的“正道”,放下那些小便宜,去“钓大鱼”。
而我自己呢,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吸取一些活跃的因素,凡事看得轻松一点,不要绷得太紧,也不要给自己过多设限,用自己的爱与善良、担当,去治愈自己“不被爱”的心理阴影,然后大胆往前走,去追逐自己钟爱的财富与自由梦想。
3、团聚不在于有多频繁,而在于每一次都有思想碰撞与收获成长
自从我们都成家之后,团聚的日子眼见地减少,也并不稳定,并不总是节假日。但,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并不擅长表达情感的父亲,总是会洋溢出开心幸福的笑容,以及并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多住几天再走”的挽留之词。而妈妈,总是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和我们几个充分乃至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是开心,骄傲,自夸;有时是抱怨,责骂,委屈。我总是像个旁观者,因为不懂而索性跳开来,一边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现,一边暗自想着,我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有他们描述的那么复杂吗?我总是企图拥有“上帝视角”,同时又庆幸自己不被卷入,得以获得片刻安宁。
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做自己,如何去组建和经营自己的家庭。希望,我们经历过生活的洗礼后,仍然热爱这纷繁的生活,一如故土的这片稻田,这片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