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作者: 古今奇闻趣事汇 | 来源:发表于2023-08-07 09:09 被阅读0次

    扶苏若是不死,他不一定能做秦始皇那样英武的皇帝,但他却是老百姓想要的皇帝。很多人都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扶苏做出了多么卓越的贡献,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口口相传,名声效应

    不知道是在初中还是小学,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叫《陈涉世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这说得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以公子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名号起事的事情。

    项燕因为爱戴士卒,深受拥戴,楚国怀王又是被骗客死他乡,楚人对秦始皇心里是最恨的,用他的名号很合适。

    但是反秦国,却用秦国长公子扶苏的名号,反而聚起了无数人(从者云集),这就很奇怪了。

    不过,再奇怪也不可否认一点——扶苏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

    后来,我们通过初中的历史课,大概的又了解了一下扶苏这个人:

    扶苏,男,秦始皇长子,汉族

    为人仁德,刚毅而武勇, 善待士卒,宽容臣子《史记》。

    这样一来,好多人觉得自己很了解扶苏了,认为扶苏给人的形象就是难得的贤德之君。

    那么,在平时聊天聊到历史人物的时候 就可以用扶苏尽情的展示自我的历史知识水平了:

    甲:扶苏是好人,心地善良;

    乙:嗯,你说得对,扶苏是明君;

    丙:是啊,扶苏能开创盛世;

    ……

    一传十,十传百,就传成了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扶苏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不知道,但是人的名,树的影。任何事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他的贤德宽容是真的,经常为了百姓和大臣向秦始皇求情也是真的。

    第二,一心为百姓考虑,深得民心

    想当初,秦始皇灭六国,用武力强行将七个国家整合在一起,成为了统一的大秦。

    华夏百姓自古就有很重的家国情怀,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放在后世来看是伟大的,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却是无法理解。

    在他们看来,秦始皇就是毁人宗庙的恶魔。虽然秦国也是华夏同胞,但这并不能避免其他六国百姓对秦始皇和秦国的排斥。

    这样一来,各行各业就会出现各种搭配不协调,各种出问题,再被有心人一利用,很容易引起混乱。

    但是当时的大秦刚整合在一起,外面还有强大的匈奴虎视眈眈,秦始皇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根本不可能把全部的心思放在融合国内百姓的事情上。

    那么,就只有施行严刑峻法,一人犯罪,数家连坐。好多人甚至不认识犯罪的人,搞不好哪天正在跟人吹牛放炮的时候,就被抓去砍头了。

    在这种苛政下,老百姓过得胆战心惊,还得服徭役修建长城、灵渠、阿房宫等大型建筑,老百姓的身上担子太重了。

    可是老百姓也不敢造反,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能力太强,造反没胜算;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百姓没有被逼到绝路上,虽然负担沉重,但他们勉强还能活下去,造反是要死人的,不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没人愿意走那条路。

    所以,他们只能艰苦的努力活着,渴望有人能救他们脱离苦海。

    扶苏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为了给百姓减轻徭役负担,扶苏多次向秦始皇直谏,请求降低百姓的税收和徭役期限,哪怕得罪秦始皇也在所不惜。

    秦始皇看重扶苏这个长子,没有怪他,同意了他的请求。百姓服徭役的期限缩短了很多,待遇提高了不少。在百姓心中,扶苏就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来拯救他们的。

    所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用了他的名号,才会有无数的百姓跟谁。

    这样的人要是当了皇帝,百姓肯定会拥护他,和他站在一起,即使后来的刘邦和项羽再厉害,没有民心支持拥护,没有兵源,也难再有作为。

    因为扶苏,秦朝的江山得以稳定,再也不会二世而亡。

    这便是大家都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的由来。

    可是扶苏真的有这个能力吗?理由再多也都只是猜测,没有实证,具体情况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这就不禁让人怀疑。扶苏的名声被人们传的沸沸扬扬,那自然就有人好奇,去深入了解扶苏,而我恰巧就是其中一个。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没立皇后,他的所有子嗣没有嫡庶之分。

    儒家的嫡长继承制思想也是汉朝才成立的,秦朝是百家争鸣时代,扶苏的长子身份对于皇位继承来说,比起其他兄弟,并没有什么优势。

    如果说非要有什么优势,那就是扶苏身为长子,陪伴秦始皇的时间长,感情深厚一些,得到秦始皇栽培的时间长一些。

    但是这也没用,扶苏想要作为皇帝让大秦长治久安,难度很大,因为他的缺点不少:

    第一,没有城府,不够圆滑

    公元前201年,丞相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耍了心机坑害了另一位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是扶苏的老师,师徒感情很好。李斯害死韩非之后,扶苏悲痛难忍,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声嘶力竭的嘶吼道:我不报此仇,誓不为人,我一定要杀了李斯,两人就此结仇。

    李斯贵为丞相,权势滔天,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暗中和扶苏开始针锋相对,水火不容。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赵高扶持胡亥的时候,李斯倒向了胡亥一方,致扶苏于死地。

    但是扶苏却没有顾及到这些,直来直去,一切顺心而为,这样的人当帝王是很危险的。不是被人害死,就是被人利用。儒家就轻易利用了他,成为经常攻击始皇帝的盾牌。

    第二,妇人之仁,没有帝王心

    大秦统一之时,儒家学派已经悄然崛起,在诸子百家当中有了领头羊的趋势。

    在朝堂上,他们也有大量的官员,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的老师也是儒家弟子,公子扶苏更是以儒家弟子自居,行为举止都受到儒家深刻的影响。

    但是儒家学派并不满足,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秦朝以儒家为尊。

    所以,儒家弟子多次在朝堂上抨击朝政,甚至对秦始皇的饮食习惯都指指点点,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秦国原本地处西垂,饮食风格和戎狄相似,吃羊肉经常用手抓。儒家弟子抓住了把柄,说秦始皇不通教化,和野人一样。

    秦始皇虽然生气,但是忍了。儒家学派弟子众多,遍布天下,大多数还是贵族,一旦迁怒,被他们渲染夸大,很有可能让刚刚整合在一起的大秦江山不稳,给六国贵族作乱的机会。

    可是儒家的这些人,他们不把秦始皇气到跳脚,他们不会甘心。或者说有个扶苏在前面顶着,他们有恃无恐吧。

    他们竟然变本加厉,开始嘲笑秦始皇的国政。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朝中大儒侯生、卢生相互公然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政策暴戾,大谈特谈,几乎把秦始皇说成了人间恶魔,然后逃亡而去。

    秦始皇闻讯之后,终于忍不住了,国政是国家根本,六国贵族本就贼心不死,如果连国政的施行都遭到了如此亵渎,没了威严,还怎么约束百姓?必须杀一儆百,威慑众人,国家才能稳定。

    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本以为这一招起到了绝佳的威慑作用,再正确不过。

    可是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本应该和他站在同一立场的扶苏,却站出来反对,他上书劝谏说道:“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秦始皇越听越生气,这个儿子他寄予厚望,是他最理想的接班人。他的苛政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建国之初不得不如此。

    扶苏性格宽容贤德,上位之后 ,可以让国家政策慢慢缓和下来,趋于稳定,达到平稳过渡。

    可是宽容贤德,并不代表就是妇人之仁,毫无底线原则。作为皇帝不仅要宽容爱人,还要杀伐果断,否则容易受制于人。

    说白了,扶苏就是没有帝王之心,考虑事情只是站在普通人的位置上思考,从没想过作为帝王应该怎么做,体会不到秦始皇的心境,扶苏连这一点都看不透,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当的好帝王。

    扶苏政治才学足够,唯独缺少了铁血的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考虑事情不够全面,不懂恩威并施的道理。

    趁此机会,秦始皇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苦寒的边关之地,和大将军蒙恬镇守边境,防备匈奴,为的就是历练他。

    扶苏或许到此时都没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也没有明白,秦始皇如此安排他的心思是什么。

    蒙恬是大秦上将军,手握三十万精锐蒙家军,蒙家世代为大秦上将,对秦国忠心耿耿。蒙恬也是如此。

    由于秦始皇没有立下太子,朝中大臣都各自有自己支持的皇子。蒙恬忠于秦始皇,并没有明确支持的人选,但是他看好扶苏。这一点秦始皇明白,扶苏也明白。

    可是扶苏不明白更深一层的意思:让扶苏到上郡和蒙恬一起镇守,等于将他们二人绑在一起,扶苏顷刻间身后就有了三十万大军的强力后盾,这是以后稳坐皇位的保障,可惜的是扶苏没看明白这一点,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再次巡行天下。

    当年七月,车队走到沙丘时突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他自己快速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

    当时遗诏已经封好,可是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

    赵高倾听着自己疯狂得心跳声,他的野心再也压不住了,他和蒙恬不和,和扶苏也是互看不顺眼,他自己也不甘于人下,现在机会来了。

    赵高瞒下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偷偷叫来胡亥和李斯,对李斯进行了恩威并施的一番拉拢,让他和自己一起合谋扶持胡亥上位。

    李斯早就和扶苏的水火不容,和蒙恬关系也不好,已经无路可退。一旦扶苏登基,他没有好果子吃,也就同意了。

    他们掩盖了秦始皇的死讯,秘不发丧,以最快的速度回宫。

    路途遥远,耽搁了十几天,天气炎热,为了遮掩秦始皇尸体上的异味,他们在车上堆放着一筐筐装满的咸鱼,全部放在秦始皇的身上。

    可叹!一代始皇帝,功劳齐天,死后却与咸鱼为伴。

    第三,迂腐不堪,难当大任

    回到宫中之后,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

    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和蒙恬看到皇帝的使者到来都非常高兴,还以为是始皇帝原谅了扶苏,召他回去。可是当他们看到遗诏内容,却直接呆立当场,心如死灰。

    他的父皇并没有原谅他啊,而是让他死,扶苏没有丝毫的怀疑,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

    蒙恬脸色阴沉,越想越不对 ,他及时阻止扶苏:“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

    使者看情况不对,心里发慌,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即使蒙恬反应再快,夜阻止不了愚蠢的扶苏一心求死,他对蒙恬说道:“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

    说完便自杀而死,蒙恬没了退路,也只能自杀而亡。

    扶苏死后,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

    可见扶苏迂腐到了何种地步,儒家思想已经根植在了他的骨子里,他被荼毒的太深了。

    在他眼里,君臣父子,不可违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诚孝道大于天。唯独没有考虑到阴谋诡计。

    他的脑子但凡有一丝的灵活就会明白。即使秦始皇对他这个儿子厌恶至极,可是蒙恬作为大将军,又肩负镇守边疆的大任,手中有三十万精锐。不可能就这样不顾边疆安危的杀了蒙恬。更何况皇长子的死,又怎么可能让一个使臣派人来执行?这是有损皇家威严的。

    这些扶苏都想不到,说好听点儿是感性的性情中人;说难听点儿,他已经迂腐的没了脑子。不止他自己死,也害死了蒙恬。

    这样的人,是当不了皇帝的。都说他不死,大秦不亡。

    不见得,因为他的迂腐像极了明朝的朱允炆,只会让朽木蠢才登堂入室,步步犯错,给那些有不轨之心的人机会;

    因为他的没有格局,缺少了帝王心,没有杀伐果断的魄力,妇人之仁。遇到任何事情容易心软,对臣子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臣子们抱着侥幸心理,做事随心所欲,久而久之,皇帝威望必然下降。到时候就是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对他的拥护之心也会丧失;

    他做事没有城府,不够圆滑,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做事莽撞,很容易被人当枪使。

    最终的结果就是,明明很很努力治理国家了,可是到最后,百姓最恨的还是他。

    这就是世家的常用手断了,在历朝历代都有。但凡哪个皇帝想要为百姓争取福利,就要从世家的身上割肉。

    可是世家都是铁公鸡,一旦觉得皇帝在他们身上下手狠了,让他们损失太大了。那么他们转手就会从百姓身上连本带利的把这部分损失找补回来,增加百姓负担。

    同时还会告诉百姓一句话:你们之所以负担加重,是因为皇帝增加了税收。

    好嘛!这样一来,好处世家拿,百姓的仇恨皇帝担,久而久之,百姓不明情由,对王朝的仇恨积累到爆发的边缘,只要稍加挑拨,就会风起云涌。商纣王、隋炀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遇上世家的这些人精,没有城府的扶苏是玩不转的,除非有个能力挽狂澜的牛人辅佐他,否则,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归根结底,扶苏就只是各方面条件比起秦始皇其他皇子来说较为全面罢了,能力也就那样,缺陷还很多。说只要有他在,大秦不亡,还真不一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qg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