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包丽的去世,PUA一词再一次被大众提起。“教你如何识别渣男/渣女”、“反PUA”等文章一度兴起,又再一次湮没在一波又一波的八卦中。看了许多没药花园的文章,她为此再次分析了“寄居蟹人格”。不论PUA或寄居蟹,这些看似风靡的热搜词,都指向一项人类独有的技能——精神虐待。今天阅读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精神虐待的表现和应对方法。给我的启发是,反抗精神虐待,要从受害者的弱势视角中跳出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受虐方,也可以是施虐方。在恋爱中施虐的你,也许在职场上正受欺凌,反之亦然。了解了精神虐待的“诸多技巧”后,你如何对待这个“技能”,才是问题的关键。
今天阅读的内容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尹里戈扬的书《冷暴力》。这本书首版于1998年,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术语,实际上,精神虐待就是现在越来越多被我们提起的,冷暴力。施虐者用言语攻击、否定人格等各种手段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却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
在尹里戈扬在1998年提出这一概念并充分解读之前,人们对此或许有模糊感受,但却从未有明确定义。在1947年出版的《婚姻:挑战》中,提到了婚姻关系中的权力争夺:
受虐者和施虐者都对权力分配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这个基础上融洽相处。一方享受自己外在主导优势,另一方则享受自己的精神正义。
这里提到的施虐和受虐是在双方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事实上,更多的情形都是悄悄发生的,甚至施虐受虐双方都并不觉得自己处在精神虐待中。也许是爱,是依赖,是占有,或是保护。各色外衣包裹下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却不易被察觉,但是却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侵蚀感情和人格,在主流视线外悄悄地毁掉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
1 常见的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控制。不论有意或无意,施虐者隐匿手法高明,甚至会示弱,伪装善良。精神虐待常常发生于家庭和职场。
对伴侣的精神虐待
夫妻关系因其紧密性而比其他社会关系而更加易产生精神虐待。对于伴侣的精神虐待往往被大事化小为强势弱势问题,从而被忽视。很多时候,施虐者会在表面上示弱,故意让其他人认为这种施虐与受虐关系是双方你情我愿,甚至受虐者自作自受,受虐者自己都会被这种暗示洗脑。精神虐待的危险性就在于此。甚至有观点认为伴侣要为自己的受虐负责,是施虐者的“共犯”。这类精神虐待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施虐者通过间接的方式把“我不爱你”的信息传递出来。他们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于他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操纵子女非常容易,孩子们对于父母的所作所为都能原谅,并把过错转嫁到自己身上。传统教育将儿童驯化为“听话”的人,其宗旨是破坏儿童的意志。直接虐待表现为父母有意或无意的拒斥。施虐的父母不断贬损孩子的人格,直到他变得一文不值,宛如不存在。
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职场心理战的两个要素:滥用权力和精神操控。
有些雇主对待员工就像管小孩,有些则把员工当成物品看待,可任意驱使。
群体倾向压抑个性特色,不容许差异存在。
职场精神虐待的目标往往是那些不肯盲从上司权威命令的员工。受害者往往并非敷衍塞责者,反倒常常是工作狂。
并非所有冲突都会演变为虐待,必须有几个因素相配合:
工作关系非人性化;
公司全力至高无上;
姑息养奸者或成为其帮凶。
2 精神虐待的形式
精神虐待的两个阶段:人格腐蚀和公开暴力。人格腐蚀即春风化雨,收买人心,小心地对受虐方施加影响,使其失去判断,无从反抗。受虐方最终渐渐屈服于施虐方的掌控。随后施虐者通过欺骗、嘲讽等手段,将关系维持在紧张状态。这是一种外界难以察觉的掌控。受虐者的服从会转变为害怕。
暴力即便不是口说,经过粉饰隐藏后,仍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或暗示传达,给受虐者造成极大痛苦。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撒谎、讽刺、嘲笑、挑拨、否定人格、展现强势等手段,操控和支配受虐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爱因斯坦给第一任妻子的信为例,展示他是如何施虐的。也许在那个女性没有地位的时代,这不像今天看起来那么离经叛道。
A.你应负责:
我的内衣裤和床单要整整齐齐。
准备我在办公室吃的一日三餐。
我的卧室和办公室永保整洁,我的办公桌除了我谁也不能碰。
B. 你断绝与我的一切个人关系,除了为保持表面和乐所必要者。你尤其不可要求:
我在家里陪你同坐;
我与你去旅游。
C. 你要明确保证遵守以下规定:
勿期待我的爱,也勿因此责怪我。
我对你说话时要立即回答我。
在我要求时,你要马上离开我的房间和办公室,不可抗议。
你保证不在孩子面前以言行诋毁我。
3 给受虐者的实用建议
对于孩子
生长于压抑环境的人,若是能够以言语或愤怒情绪对羞辱和骚扰做出反应,长大后就会有能力保护自己不遭受精神虐待。
对于成人
保持清醒,防止被施虐者洗脑,一个人必须心里健全才能保护自己。
如发现存在精神虐待,立即离开。保持戒心,不要太相信别人。
如情节严重,寻求法律帮助,考虑心理治疗。
我们每个人都带有自我毁灭的因子。当我们穷尽一生上下求索,探寻人类极限的时候,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好奇的人总是想看到极限在哪,又希望永远看不到那个边界。当世界的外延不断扩大,解决任何问题,答案首先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作为首次提出精神虐待概念的科学读物,站在受虐者立场,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跟随作者的引导,读者往往容易代入受虐者视角。是的,书中列举的对伴侣、孩子和职场中存在的虐待场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遭遇过。精神虐待如此普遍,如果每个人都声称是受虐者的话,那么施虐者这一“罪恶的源头“都在哪里呢?事实上,施虐和受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能独立出现。这本书的目的也并不是要对施虐者横加指责,只是想要通过受虐者的觉知而反抗这一生活中的无形暴力。
然而,受虐并非出于善,施虐并非出于恶。施加冷暴力和承受冷暴力一样,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些无非是自身的阴暗面在与他人互动中产生的投射。或许源自原生家庭、生存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治标不如治本,完善自我以防止成为被虐对象,不如每个人都警惕自持,不要做施虐者。施虐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良药。性格业已形成,施虐倾向仍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觉知改善。既然了解了受虐者作为承受方的痛苦,知道精神虐待最终会带来恶果,那么,每个人应当努力完善自我,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减少施虐的可能——不囿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也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一部分。健全自身,不仅是为防止被施虐者洗脑,成为无辜的受虐者,这更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那个因为自身的心理疏忽而施虐的人。为了爱我们的人,为了我们的家人、朋友、伙伴,为了承受过我们冷暴力的无辜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