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作的状态
工作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一般人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工作,其实分为苦作、劳作和精作三种状态。
什么是苦作呢?就是被迫去做自己的工作,自己会感觉很痛苦。
比如,在工地上扛两百斤的砖头,谁愿意做呢?这就很苦;你在周五马上准备打卡下班,晚上挺期待一个朋友的小聚会,结果上级突然让你加班做一份PPT,非常紧急,你不得不做,这就很苦。
什么是劳作呢?这是多数人的工作状态,反正上级布置什么任务就做什么任务,每天用自己的时间换回报酬。
什么是精作呢?就是你能把所做之事打磨成一件作品或一种产品。
比如还是做PPT,你潜心钻研PPT教程,学习排版和配色,最终做出的PPT很可能就是一件作品。
又如,同样都是整理家务,藤麻理惠能发明出一套整理术,写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而多数人却在做家务这件事上感觉身心俱疲。
能够做到静心打磨自己工作的人,其实是非常稀少的。
因为这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的极限。普通人对于这种改变可能连5分钟都坚持不了,更不用说日复一日地自我破坏性改变。
既然改变自我如此痛苦,那不如直接拥有一种没有自我的特质,这就可以让改变变得非常轻松了。
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02 什么是无我
我们普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形状,才会经常对别人评头论足,也会在乎别人的评价,才会坚持自我、不愿改变。
真正的高手,就像盐粒那样,你看不见他,他却无处不在。他没有自我的形状,没有自我的感受,所以也不去和别人比较,也不会计较自我得失。所以他才能无坚不摧,我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称为觉悟者。
放在精作这里就非常好理解了,如果一个人非常专注于产品本身,以至于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得失、感受和外界的评价,这样创造出来的产品,多半属于上乘之作。
比如,稻盛和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京瓷(他创办的公司)从来不关心我们是否拿得第一,因为这就意味着和别人比较。真正伟大的产品根本不需要和人比较,而是要做到极致。当然乔布斯也是无我哲学的虔诚修行者,在他的《乔布斯传》里曾透露出,一个伟大的产品经理,多半是处于无我状态的。因为这需要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但又不会被用户所绑架。只有这种极致自由的灵魂,才可能设计出最伟大的产品。
我尝试从心理学、进化学和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无我这种境界,核心就是,你的“自我”,根本不存在。
03 身体不是“我们”的
你的身体至少被三拨“匪徒”绑架,他们分别是基因(gene)、模因(meme)以及各种微生物(microorganism)。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复制,即不断地让自己繁衍。它们控制并利用人类这个载体,极大地左右了我们的行为。只是三拨匪徒控制的方式各不相同。
(1)基因的复制方式主要是通过遗传,所以生育后代这件事就是基因的头等大事。牛津大学的教授理查德·道金斯把它们称为“自私的基因”,在人类繁衍后代这件事上,它们真是费尽心思,甚至不惜以牺牲人类身体作为代价。
比如,有一种老年疾病,叫作亨廷顿舞蹈症,患这种疾病的人,手和脚会不受控制地舞动,就像在跳舞一样。
这是因为基因序列里有一个突变的基因,它会产生一种持续损害人体运动和认知系统的蛋白。
这种蛋白对人体的损害很大,但是它能够在妇女生小孩的时候提高她们的免疫力,使得生出来的小孩不易夭折。
(2)模因(也译为觅母),它的复制方式是信息扩散,所以也叫文化基因,是我们的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单元。
比如,拉肚子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建立在现代科学上的模因;而身体不舒服是中邪了,这就是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模因。
很多模因的传播可以传承数千年,《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品格;但是有些却逐渐被社会淘汰,如“女子的三从四德”“裹足”等就基本消失了。
卡尔·荣格提出的集体意识大致也与这个概念类同。说白了,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社会属性的传承。你,只是传承中的一个工具。
(3)微生物的复制手段主要是物理手段,即在你身体里不断繁衍生息,即使你死亡了,它们也会逃出体外,寻找下一个宿主。
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着深远的影响,你的性格、情绪、体形都有可能受微生物影响。
比如,肠道内的4-EPS分子(一种胞外聚合物),与小孩患自闭症有很大关系。
又如,体内如果含有TLR5(Toll样受体)这种微生物分子,你就会经常产生饥饿感,从而吃得过饱,以致身体肥胖。
所以,我们很难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控制,如你看到一块极致美味的巧克力,你能控制自己不去吃吗?因为基因需要你吃下去。而抽烟的人可以控制住自己不去抽烟吗?这是菌群导致的行为。
你连自己的身体都没有办法控制,哪里还是自己呢?
04 感受和想法不是“我们”的
我们的身体感受也同样如此,本质上就是一些神经电信号,但我们自己总喜欢赋予它们一些内涵。实际上,这些内涵多数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象征无我的第二个方面,即感受和想法不是我们自己的。
为什么想法和感受都是空的?举一个例子:
周末你去逛美术馆,在第一间展览室里挂着一幅画,画上只是一片红色。你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阅读了标题“观看红海,公元215年”。
然后在下一间展览室里,你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挂着同一幅画!不过这幅画的标题是“敦刻尔克的心情,1870年”。
最后在另一个角落,你居然找到了第三幅同样的画,它的标题是“莫斯科红场,1975年”。
这三幅红色的画,是20世纪初美国艺术心理学家丹托在一家美术馆做的一次心理实验。实验结果是,80%的人都坚信自己看到了红海、敦刻尔克和红场。实际上,这三幅画都是波长在625~740纳米(红色)的一种可见光而已。
这说明,人们总是习惯为事物赋予一个内涵(essence),也总是希望用这种内涵去进行想象。
比如,在迪卡侬超市内售卖的足球可能只值10美元,但罗伯特·巴乔在1994年世界杯点球大战的最后一轮射飞的那个足球,被一个阿根廷球迷捡到后,竟然被拍卖至6万美元。又如,一枚结婚戒指,本来它只是一枚戒指而已,但这枚结婚戒指在你手上戴了三四十年,它对你来说就意义重大了,绝对是同样的新戒指比不了的。
一幅名画是真迹,人们就觉得特别好;如果这幅画是高仿的,哪怕仿制得再好,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多数时候,这些内涵只是源于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惯性。这就像你掉入水中,但是你的形状像一根针,有自己的高低、长短、质地,那你就没有办法融入周围。你总是以自己的高低去评判别人,总是用自己的长短去衡量事物,总是用自己的过去揣摩未来。
这样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自我发展,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
厉害的人从不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因为贴上标签会大大抑制自己的发展。
05 意识不是“我们”的
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呢?这是一个被辩驳千年的哲学问题。
按照现代心理学模块论的说法,你的身体里其实住着很多个自我,你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
比如,你想买一辆车,脑子里面就会有很多声音同时出现,“这车的外观太好看了”“但是空间太小不实用”“不知道网上的评价如何”“朋友看到会不会觉得这车不符合我的气质”……
通常来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具有双重性格。2013年,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写了《理性动物》一书,书中提到其实人的大脑至少有七种思想模块(如图1-13所示),它们分别是:避免疾病:你天生就喜欢干净舒适的环境,肮脏的东西会让你恶心。
自我防御:看到狮子或演讲这些令人恐惧的东西,你会紧张并逃跑。
求偶模块:看到漂亮的女生就忍不住想表现自己。
同性竞争:如果你去参加女朋友的同学聚会,就会止不住和她的男同学产生竞争心理。
群体认同:渴望加入班上某几个人所组成的小团体。
基因关联:对有血缘和基因关联的长辈或兄弟姐妹有着天然的关爱心理。
社会地位:追求职位和金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自然界最纠结的动物。我们每次做决策的时候,就像地球上哪天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外星人来了),然后联合国召开会议,七大洲(人脑七大模块)相互吵闹得不行,乱成了一锅粥,结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
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可能只是相当于联合国发言人这样的角色,等七大洲吵完了,比如这次大洋洲获胜了,联合国发言人就站出来总结陈词了(这相当于《未来简史》中的“叙事自我”的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脑神经学更是从大量实验的角度证明了自由意志是个伪概念。
德国神经学家汉斯·科恩休伯和吕德尔·德克发现大脑里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的现象,大致是指,大脑在人体的意识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
比如,你在课堂上举手,简单来说应该有三个动作,如图1-14:
[图片]
A.举手这个行为,也就是手举起来这一刻。
B.大脑产生举手的想法,比A早200毫秒左右。
C.大脑举手前准备电位激活,比B早300毫秒左右。
换句话说,当大脑产生一个举手的准备电位之后,需要再过大约300毫秒,大脑才会产生想举手这个想法。
那么,我们的想法并没有直接决定动作,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借用了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把人的自我分为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我们所谓的理性,也就是叙事自我这一部分,很多时候只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并找出自己行动的合理理由。
借用《黑客帝国》里的一句话:“其实你已经做了选择,只不过你在试图理解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说的也是同样的机制。
但是,随着更多实验的进行,“自由意志是一场幻影”这种说法越来越受到神经学家们的认同。
06 结语
上个星期,父亲检查出胃上有一块息肉,透过胃镜拍摄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医生告知一定不能再让父亲抽烟、喝酒了。
但父亲有几十年的烟龄,每天吃饭也有喝二两白酒的习惯。
在让他彻底戒烟、戒酒时,他感觉非常无奈:“这几十年的习惯,怎么可能说戒就戒呢?”
其实我想表达,这些哪里是你的习惯,只是你身体内的那些各种贪图享乐的基因和微生物的习惯。
无法做出改变,只是因为放不下我们这个虚假的自我而已。
“无我”两个字经常被人误解为我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不够准确,因为“我不存在”的英文表达是no-self,而正确的英文表达其实是not-self(不是我)。
www.zmcms.com.cn以上内容由挚梦科技建站整理提供,如有相关疑问可以联系我们或者下方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