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他的《我和我的祖国》《八佰》越来越喜欢他塑造的荧幕形象,一个比一个惟妙惟肖,生动鲜活。尤其今晚去电影院看的这部《一秒钟》,他就是张译。
一个人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就有可能考虑让自己的日子丰富些,再丰富些;有趣些,更加有趣些。所以看电影也成了种说看就看的行动。想想之前工作忙,心里好多想的事情都不可能去实现,于是日子感觉怎么那么让人心生一种抓狂之感。而此刻刚从影院观影回来的滋润感驱散些无厘头的负面情绪。
很偷乐的是我们小区外的商城三楼是富丽堂皇的影院和KTV,虽然软硬件设施都很棒,可是还是人气不高,这就使得看场电影就像自己包场似的,一个容纳七八十人的阶梯观影厅里就二三个观影者,所以你不必担心吵杂,座位的或前或后,随意的挑选自己想坐的座位和观影的角度,尽管兜里揣着有座位号的电影票。
套路的广告宣传片过去,灯瞬间都关了,只有眼前荧幕亮着:镜头从暗沉的沙漠般的荒野刷的一下拉到一个小镇子上,粗笨陈旧的摩托,几个电影胶片的圆铁盒,在摩托的后做侧面和扶手后的空间的帆布包里装的满满的。这时候年青的送片人被叫进屋子去小酌几杯,嗯,好戏上演,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鬼鬼祟祟的出现了,他奇怪的看放着胶片的摩托,偷偷摸摸的去从窗玻璃看小酌的两个人,又在院子里摘下挂在绳子上正风干的菜,还撤下几根塞进自己胸前的帆布背包里。突然一个更加蓬头垢面的流浪汉模样的十岁左右的孩子从摩托上的帆布包里抽出一盘胶片大铁圆盒后,撒呀子跑了,这让正在装晾菜叶的他吃了一惊,之后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疯跑着去追那个孩子。从黑夜的灌木丛,一直追到人迹罕至的半沙漠化的野外,无厘头的剧情吸引着我,一步步的猜测这个像个乞丐的男子到底要什么,不放弃的追被貌似流浪孩儿偷的胶片?偷胶片的孩子尽然是个女孩子,她父母早逝,只有她和弟弟相依为命,被农场的人们照应着生活,而她也只是想要盒胶片回去,给她那好学的弟弟做个台灯罩子,(因为弟弟学习好,她为了弟弟眼睛,借别人的台灯上那个胶片做的罩子被烧坏了,人家要她和弟弟还,不然就欺负她们,所以她整晚都在为偷,拿,抢胶片而忙活);而他我们的男主人公,原来他从牢里偷跑出来,就是因为有好心人告诉他,这个快来到农场放映的电影,前面有新闻片,她女儿就在新闻片里,他就是为了从这新闻片里好好看看自己朝思暮想的深爱女儿,才一直跟随片子到送去要放映的那个电影院,又和农场放映员一起,把被放映员儿子拉木头车上滚落拉散在土里的22号胶片,领导看电影的农场男女们用蒸馏水清洗扇子徐徐扇干的胶片,导入胶片盒。而这盒被拉散了的胶片正是新闻片,里面有一个一秒钟的镜头是他的14岁女儿和大人一起扛面粉包争做劳模的镜头。而他是个因为“打架”被关进监狱的“坏分子”。
最终他看了新闻片里的女儿的镜头,也被抓送回了他劳改的监狱,而女孩也在他的帮助下拿到了胶片做的灯罩……两年后,当他被释放,并且再次见到“偷”胶片的女孩,想从女孩那里拿到那个善意的放映员为他的爱女之情,剪下的那张有他女儿镜头的胶片,却因为当时女孩也只在荒漠上捡到包胶片的报纸,误为那是他要的而保存着,其实胶片被风沙刮泡找不到了。
让人有些唏嘘的结尾,却也因为那个特定时代结束,他和女孩从之前的蓬头垢面到最后都焕然一新,而让观着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看到祝福……
那个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那个“乱世”的六十年代,多少人无辜的戴上各种“帽子”,被批被斗被关押,当终于迎来春天,他们有幸可以重新回归生活,重新被尊重被关爱,如果一直在那种动乱中生存着,那他们的人性的善可能会逐渐被恨,被激愤,被复仇的火焰烧的最终失去。
好的影片用镜头诠释人性,让人看了有所思,有所回忆,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