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做学习方法培训的老师,面对前来咨询的一对父女,多次尝试,才找到根源的故事。
女孩在上高中学习很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不管多晚,都会完成当天的作业。只是咨询的时候,不太爱说话。
老师对女孩的了解,大部分来自她的父亲,但能看出来,女孩也想找到原因,只是性格有些沉闷。
最后,老师给出了结论,女孩的学习动机有问题,她其实不是那么爱学习。她的一切都是在完成父亲的想法,她自己的想法已经压抑很久了。
1
在注册心理师陈发展的《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一书中提出,这种情况被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称为派遣偏倚。赵教授总结了几个派遣偏倚的情况:家庭对孩子期望过高;父母给的任务有冲突;被要求忠诚于一方;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溺爱孩子,不敢放手;孩子从小缺爱,不知道人生目标。
所谓派遣偏倚,就是一个家庭的孩子,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我成长,实现家庭的传承。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
有个孩子从小接受鸡娃教育,已经考上重点高中。在申请美国高中的时候,因为托福差了几分,被父母批评。后来不得不外出找培训班,在这期间,患上了抑郁症。还有一个小学生,他的母亲是单身妈妈,因为不能达到妈妈要求的成绩,在和妈妈的争吵中得了呼吸碱中毒。
这些案例虽然极端,但也说明,父母不正常的期望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有些人在年轻时意气风发,却频频遭遇失败,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生悲剧,虽然并不新鲜,可是有些人就是耿耿于怀,走不出来。
于是带着对过去美好的眷恋和不幸的哀叹,对孩子提出远超过自身水平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不会飞,希望下个蛋,长大后会飞。
2
拔苗助长是一种派遣失败,走不出家门也是一种派遣失败。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老钱,是一位副处级干部,工作踏实认真,对下属态度和蔼,是他人眼中比较完美的男人。他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儿子,高考时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成绩出来的时候觉得不理想,想再考一次。儿子选择在家复习,结果再考时成绩比上一年差了很多。他不甘心,再考,仍然进步不大。最后,儿子不想考了,决定在家里写小说。
老钱的妻子也是政府机关的干部,级别比老钱还高半级,两口子总是因为小事针尖对麦芒,常常爆发无端的争吵。从外人看来,他的家庭十分幸福,但实际上,他们的儿子常常无所适从。孩子希望以自己在家的方式,将父母的焦点引向自己,这样他们的争吵就会少一些。
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夫妻相爱。如果夫妻整天争吵,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些坏情绪最终会变成一种负能量,转移到家人身上,成为疾病的来源。
3
在《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他朋友陈诚的故事。
研究生毕业后,陈诚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了老家当了一名公务员。在外人看来,这样既能方便照顾父母,也能有稳定的收入。
实际上他还是很想留在大城市的,可是他的母亲希望他回来,在他面前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终于把孩子留在了身边。不久,陈诚结婚了,婚姻幸福美满。可母亲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让儿子每天给自己打电话。即使陈诚正在上班,也会闯到办公室找他,大骂他一顿,再扬长而去。
陈诚想辞职去大城市了,他害怕背负不孝的罪名,但也受够了母亲。他在外面对人真诚热情,开朗大方,没有人知道,他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如此令人毛骨悚然。后来,陈诚终于痛苦地意识到,母亲是不爱自己的,他就像个被遗弃的婴儿,蜷缩成一团。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虐待孩子的父母不是没有。他们也许不是用暴力的方式,但会在精神上折磨孩子,让孩子产生困惑,产生罪恶感,直到被爱绑架,动弹不得。
孩子希望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能够独立生存,直至离开原生家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做为家长,应该把将孩子派遣出家庭,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作为自己教育的目标之一。真诚地对待孩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让孩子成为爱的牺牲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