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为什么总是滔滔不绝?真希望她能闭嘴让我歇一会”
生活中总能遇到一些这样的人,在任何场合,和任何人,他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聊上好一半会儿。博主最近的实验室里就遇到这样一位工作人员,每逢遇见她,不是正在跟别人绘声绘色地聊天,就是在准备打开话匣子的路上。简单的一句问好,能立马释放她充分饱满的表达欲,没有个半小时,根本停不下来。与她相熟的人之间彼此见面,看见她正聊得眉飞色舞,都面面相觑,找机会赶紧溜走。
可往往这样的人,一开始留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热情,外向,毫无保留,充满戏剧型的新鲜。可是时间久了,会发现,他们聊天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开始的分享,变成了个人经历,乏善可陈观点的复读机,令人过度满足厌倦不已。
而当事人自己浑然不知,依然活跃的,绘声绘色地一遍又一遍的描述,更多情况下,他们的经历也并不是什么令人感到快乐的,振奋的,更多情况下是苦闷的,令人沮丧的,甚至是有些泛化的攻击的。比如,从自己老公多年不做家务,到天下男人一般黑;又或是自己隔壁的女同事不愿意在工作时候和自己唠嗑,到最后总结出女人就是比男人难搞。
如果你真的去建议她,可以和老公一起做一些心理咨询,或者不要曲解他人的观点,她又会说,是呀,好呀,然后回过头又忘记了,第二天继续试图表达全世界都对不起她,现在只有你还在乎她。
单单只是一次,两次,她的故事或许还让你觉得她的人生真是不容易啊,忍不住共情起来。但是话听多了千篇一律,那股带着怨气的态度似乎也会无意识的传染到自己。本来快快乐乐的精神饱满的开始准备一天的新工作的能量状态,都被她滥用客体的行为给消磨掉大半了。
为什么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呢?
这种百般重复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分享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没有被看见过的存在感。她在早年母亲的怀抱里,没被深情带有抱持性的注视过,那份未被看见的需求因此一直伴随着她。没有他人的关注,就仿佛丧失了慈母注视中的爱意,在缺失的爱意中,她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于是一遍又一遍的寻求他人的看见,认可,而向外求而不得,一旦遭人嫌弃便怨恨不止,进而更甚的索求,恶行轮回。
这种恶行轮回本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可是被看见后的排斥好过被忽视的遗忘。某种意义上,这成为了她唯一能够确定的存在标记,‘安全‘的舒适区。可是,这却让他周围的人,叫苦不迭。你在她谈话的中途委婉的表达需要离开的时刻,被她直接忽视;回避他被发现的时候,被去接怨恨。
2. 如何与过度分享的人相处:‘与我无关‘的艺术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个人边界,涉及身体,精神,情感的界限。边界以内,为我所有,边界之外,与我无关。一个婴儿一开始是没有边界的,她需要借助和妈妈的融合,来建立边界,体会你我差别。一个成年人,则拥有灵活的边界,即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精神,情感状态,调整自己所能接纳的世界,并不断依照自己的需求,整合自己的边界。那么,如果一个婴儿,从未与母亲好好的融合,又好好的分离呢?我们可以想象,哪怕在成年之后,她也依然会如同一个婴儿一般,拿着自己的脐带,到处找妈妈,试图和他人融合,汲取他人的养分。这便是我们俗称的巨婴,也是心理学中,人格发展停留在口欲期的水平的人。口欲期缺乏边界意识,热衷于与嘴相关的活动,贪说,贪食,缺乏责任,规则意识。
那么,一个成熟的已拥有个人边界的成年人,应如何与巨婴相处呢?
首先,明确你的个人边界,知道何种价值观为我所坚持的。价值观的认同是自我的核心,一旦确认了价值观的框架,比如 效率,责任,家庭… 那么与这些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的巨婴唠嗑需求便可以坦然放在一边,毫无愧疚的。比如,因为巨婴并不属于我的家庭,巨婴对我的过度倾诉侵占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能量是我本应用于承担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的,如果接受她的倾诉会大大降低我工作的效率,因此,我有必要拒绝巨婴想要开始的话题。
而这个边界的灵活性也体现于,如果巨婴对你提出的话题事关于你的工作,或者家庭,那么也不妨一听,而非绝对的抵触。
那么,现在明确了核心价值观的我们,具体怎么操作呢?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有句著名的格言非常适合,不含敌意的拒绝,与不含诱惑的深情。
什么是含敌意的拒绝呢?比如板着脸,咄咄逼人的回话,指责与贬低对方。
那么不含敌意的拒绝便是直接,但礼貌的表达,“对不起,我当下还有事情,晚些再说好吗?”
什么是含诱惑的深情呢?便是带有极权意识的操纵,威逼利诱,如果你别打扰我,我们还是好朋友。
那么不含诱惑的深情呢? 很显然,给爱就是给自由。不管你对我的需求作何思考,我都支持你,成为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