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思维的人?

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思维的人?

作者: 齐帆齐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08:11 被阅读0次

看看,你是哪一种思维的人?

去年九月,我参加安徽省青年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培训,讲课老师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晓峰老师,她开场白讲到,在某些时候,所谓的经验,它是一种束缚,不用过度的迷恋。比如她说自己写作有30年,但觉得那一定就是经验,只是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大家听听就好。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

她说起自己头天刚参观一个古镇,镇上有个知名的算盘大王,在全国来说他的算盘技术是一流的。在如今这个时代,算盘早已退出了应用市场。他那些所谓的经验在当下社会是毫无用处。可以想象那位算盘大王,曾经拥有过无限的风光,也能想象他后来的无奈与落寞,所谓英雄暮年吧。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还会上算盘课,计算器其实已经出来了,当时有人说还是算盘用起来有感觉噼里啪啦的,督促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天天背诵:三下五除二之类的口诀。

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之说,在任何时代他都有一个新旧事物的更替,在这个更替的阶段,总会有人跟不上时代,也可以说他过于迷信所谓的前人经验。

当年电脑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老作者觉得对着电脑写作,头脑会是一片空白,一个字都写不出,还不如用手写,用手写多好呀!那种质感,手感,一对电脑就毫无灵感,这些都是一种现象。

如今,再也没有人说用手写比用电脑写更好,灵感更多,只是偶尔记录一些东西用手写,绝大部分都是用电脑或者手机来写文字了。这是时代的一个进步。

在手写的年代,如果是写长篇是非常艰巨的一件事情,一旦修改就都要重新来写,真是一件件浩瀚的工程。如路遥写《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他们的手稿都是整摞整摞的用麻袋装,这是多么浩瀚而艰苦的事情,想想都觉得可怕 。

琼瑶在写《还珠格格》的时候,在平鑫涛的督促鼓励下已经尝试用电脑写,她说在电脑上每次写到“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只要敲前面的字就会全部出来,大大减少她的工作量。科技产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几年,我认识有用语音写作每天数万字的红老师,她坚持用了10年的语音写作,一开始的语音识别是没有如今的准确率,但她愿意坚持用。她说是为减少腰疼和颈椎痛,她全职写作多年,有不少职业病。她一直感恩语音写作的出现,解救了她的身体。

我自己也有在用语音写作,但有时也会打字。另一个朋友潇湘清尘,95后的小女孩,她用语音写作三年多,可以做到日更小说5000字以上,还能写一篇头条自媒体文章,有时还要做视频,弹琴,读书等等。

如果把这个工作量,用过去传统的用手笔来写根本难以持续做到。即便用电脑打字都不可能这么轻松,这个技术就是不断更新迭代,用对了工具,事半功倍。工善欲其事,必先利其器。

相对于手写时代,电脑写作,语音写作,每一次变革,都会有人说还是过去的方法好,这都是必然的过程。

当年欧洲汽车刚出来的时候,一些马车司机纷纷嘲笑说那个庞然怪物,后面还冒烟,司机常常身上还被搞脏了,刚开始汽车技术不够完善,当汽车技术不断完善的时候,马车司机们又纷纷去集合去抗议。

如同我们现在的网约车抢了出租车的饭碗。个体如何能对抗整个社会的趋势?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还有那种石磨,两个人推着它转,把米一碗一碗的放进去,石头磨小洞里面就会流出米汁,磨出的糯米粉能做汤圆吃。

当时我们村支部有机器搅粉的了,但是我奶奶却说机器搅粉根本没有磨出来的好吃,口感不一样。不但是我奶奶,她那个年龄的人都会这样讲。也许真是这样,也许是心理作用,但是它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吗?

如今还有这个石磨吗?不知道可有人记得我说的那种石磨,或许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了。

现在更方便了,直接买现成的米粉,糯米粉等,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已成为常态。

在我十多岁时,我们老家刚刚出现抛秧,就是把稻种子放在专用的塑料托盘里,然后站在田埂上向田里面抛,而在过去都是中规中矩的拔秧,扎秧,再去插秧,一撮一撮地去插,一排排,横是横,竖竖竖,看起来特别齐整好看。

抛秧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老人骂死了,他们觉得这是懒人在种田,简直胡闹,活了一大把岁数,没听说过这样种田的。

三年过去,我们那实现普及抛秧,大家都接受了抛秧这个方式,因为抛秧的产量比过去的更好又省事,何乐而不为?

在新旧事物交替的时候,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同时这也证明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的不同类型的人区别,有传统保守派,有乐于接受新事物派。

有的人虽然并不完全认可,但他却愿意去尝试探索,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这种属于是成长性思维模式。

当年马云刚开始做黄页,他到处给企业推广,别人都骂他是个傻瓜,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凭什么相信你,这上面怎么能卖产品?甚至有些人直接跟门卫说,下次不要再让这个人进来,长得这么磕碜,还整天坑蒙拐骗的……

马云吃尽了闭门羹,受尽了无数冷眼嘲讽。他的第一笔最大的投资是来自于日本的软银,事实证明马云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当初在国外看到了互联网趋势,更证明日本软银的孙正义极有眼光,他因为投资了马云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让曾经拒绝马云的人后悔莫及。

大约在2004年左右,哪个年轻人喜欢去网吧,整个村庄都会说那个人不务正业,不是个好人,没得救了。如今再看呢!从6岁到80岁的哪个不整天在网上,当年教育别人的老人们,如今玩起来抖音,看起爱奇艺,比年轻人瘾更大啊!

6.

如同传统风格作家和流量写作的网络作者,这也是两种不同思想的体系,他们往往都存在有鄙视链,一种是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固有表达方式,一种紧跟网络趋势,哪几个平台不错,正红利时,后一类人是绝不会放过的,总是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稳稳地占领各赛道。

传统与新媒体,市场与情怀。我可能算是中间派。前天听说我有篇文章上了省刊,内心激动一会,但再想,这年头看杂志的有多少人呢?能有上千人买那本杂志么?有500人会打开看到我那篇?

它的实际效应还不如我发个微头条,豆瓣等。但有机会也愿意投稿,上刊也很快乐,骨子里还是讲情怀的人。

时代在发展,不求变革又能如何?我若16年开始写作时,一直走传统路线,肯定是远没有现在的成长速度,大概率只是在自娱自乐,那反而更容易放弃。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个体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在前行。如果时间真的倒流,你真的愿意吗?你真乐意用被淘汰的生产方式和工具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时代和人,他们彼此欣赏,不就够了。

愿我们都能用包容接纳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以成长性思维来学习进步。(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思维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uc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