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组对话,看看自己日常属于哪一种沟通方式?
周末超市门口,你和四岁的儿子(女儿)刚购物出来,你手里提着满满的两大袋东西,此时孩子伸出两个小胳膊。
场景一:
孩子:妈妈,抱抱!
妈妈:你自己没长腿吗?
孩子:妈妈,抱抱!
妈妈:你没长腿吗?我两个手提着东西,已经够累了。你爸爸也不知道来接我们,我都跟他说了让他下班过来,真是关键时候也指望不上他~
孩子:一脸懵逼,然后哇哇大哭起来~
场景二:
孩子:妈妈,抱抱!
妈妈:哦,想让妈妈抱抱呀!
妈妈:宝贝,你是不是走累了?
妈妈:咱俩逛了这么久,确实挺累的。
妈妈:妈妈也累,而且手上还拎着东西,没法抱你,宝贝,再坚持一小下,咱们马上就可以上车了。
你更喜欢哪个沟通场景?在第一个场景中,妈妈只是想表达:自己拎着东西很累,没法抱孩子,让孩子自己走。可是她只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发泄情绪,吐槽唠叨,把对话变成了对抗,破坏着亲子关系。
沟通的本质:达成共识,并让对方接受。
世界著名的博弈论专家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用清晰的四个步骤告诉人们,如何有效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第一步:复述。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想)法。
例如:“哦,想让妈妈抱抱呀!”
第二步:理解。提出对方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们足够理解他。
例如:“宝贝,你是不是走累了?”
第三步:认可。告诉对方,从这些认可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认可的。
例如:“咱俩逛了这么久,确实挺累的。”
第四步:提出反对的观点,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例如:“妈妈也累,而且手上还拎着东西,没法抱你,宝贝,再坚持一小下,咱们马上就可以上车了。”
第五步:看情况再追加理由
若孩子真的走不动,也许会再挣扎一下,坚持要抱,那就追加一点理由。
例如:妈妈拿着东西再抱你,没那么大力气呀!万一咱俩摔个大马趴,那可太丢人了。
此时孩子或许会脑补母子俩“扑街”画面,会“嘎嘎”大笑继续往前走了。
在使用拉波波特法则时,还有两个建议。
一:和孩子说话时,要用直接信息,不要用简接信息。例如:
“你没长腿吗?”——简接信息
“宝贝,妈妈手里有东西,抱不了呀!”——直接信息。
二:和孩子说话时,一句话不能超过三个(细节)信息。
例如:儿子,妈妈今天累了,不给你刷牙了,你自己去刷牙,不用等阿姨了,等你刷完牙,妈妈再哄你睡觉,你体谅一下妈妈,好吗?
这段话对大人来说没半点问题,但对孩子来说,这段话包括了6个信息:妈妈累了—你刷牙—不等阿姨—刷完—哄你睡觉—体谅。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回应父母,或看起来不听话,都是因为父母说话方式不对,孩子根本听不懂。
用好“拉波波特法则”,就可以实现“父母说,孩子听”的良好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