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听张学伟老师的课,而透过这一课,我就被张老师圈粉,张老师真是太了不起了。这节课是一节感人肺腑的大课,听到最后,我的眼眶里都盈满了泪光,张老师不仅仅是在上课,更是将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展现出来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章,这个单元围绕四篇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训练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能力。张老师这节课紧扣单元要点,引导学生从父亲、领袖两个角度体会人物“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学生在圈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主席内心的矛盾,很好地完成了单元目标。
张老师搜集资料的能力也特别强,张老师在课堂上总共引入了五次资料,这五份资料一份比一份更打动人心。开课时,张老师以《蝶恋花·答李淑一》切入,给课堂奠定了基调,又引入了毛岸英颠沛流离的一生,让学生对于毛岸英有了初步地了解。接着,第二次引入资料,这一次张老师讲述了这封电报的不同寻常,为毛主席看到电报的那一刻蓄势铺垫。在学生充分抓细节谈感受时,他自然引入毛主席警卫员的回忆,让学生再次做了一个从细节中体会人物内心的练习,这次的练习,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感受。第四次引入的资料,是毛主席珍藏了26年的毛岸英的遗物,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真的走进了这位老人的内心。没有想到,张老师最后又补充了藏在板仓杨家墙缝中52年的杨开慧的家书!这次资料的补充直接把课堂带入了高潮。
结课的时候,张老师顺势引入《七律·到韶山》,与开课时引入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形成闭环,学生在课堂上体悟到了文化的内涵。
革命文化的内容很难教,但要想教好,首先要做的是深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背后存在的价值,并透过这一份份的资料,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感受人物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革命文化浸润到学生的心田,也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