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特别钦佩那些武功高强的人,你看:当何仙姑有人欺负时,吕洞宾及时出现,并将歹徒打跑;陈真功夫好,才得以为霍元甲报仇;张三丰练就九阳神功,而称霸武林。更别说梁山众多好汉,个个身怀武艺,路见不平一声吼,侠义恩仇,实乃人生快事。
而在众多武打明显中,如李连杰,樊少皇,吴京等,我最看好甄子丹。为什么?他表现出的气质风度:稳重,不急躁,身有一种爆发力,让人印象深刻。吴京打得也不错,却表现出一种年轻气盛,年轻气盛非成熟男人所有。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做男人,甄子丹可以是为一种标准。这里的“男人”,有博大胸怀,从容气概,临危不惧,可挡风雨。身体强壮,有一番拳脚。还有一个方面,有一身正气,浩然铮铮。有自己的原则,优良的品质。这些或许都与金钱权势乃至成功无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b8cbdef0b19471d2.jpg)
《叶问4》这部影片,一定少不了武打戏。但整体给我的感受非舞枪弄棒般的吵闹,而是如同在听一个自然发生的故事,像是从一个有优良传承的家族前走过。
在古代,能打也是好的,而把中国功夫传扬到国外,就好比把粗鲁的拳头摆到了体面的台上,把能打这样的小事做到极致,小事也就不小。
在让别人接受你之前,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对于练武之人,则用拳头说话。
影片以中国功夫代表人物叶问事迹为线索,围绕发生众多事情,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接受与落后。
如中华商会反对李小龙教外国人中国功夫,要叶问去管管他这个桀骜不驯的徒弟。叶问的态度是支持,他说,“小龙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好”。而我也是赞同的。不教别人,守成保守,就可以装做什么都没发生,就可以自以为大了吗?而应有一种开放应变的胸怀、态度。
商会会长的女儿万若南在学校被白人同学欺负,欧打剪掉头发,会长万宗华告诉女儿,在外国生活,人家的地盘,要忍。在美国某军队训练营中,黑、黄色人种,也成为被针对的对象。这里似乎有着种族歧视,人权公正平等问题。实质上,我认为,放眼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与局部的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想要得到认可,承认,要想别人接受,你得有本领让人信服,拿出你货真价实的实力,把你的“拳头”亮出来。否则,落后必然是人微言轻,被忽视,被碾压。
俗话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食弱肉。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亦如此。
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制订并形成了若干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但仍然会听到“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的论调。不是吗。
做为华人会长的女儿与做为白人的同学,两者不同的身份发生冲突时,白人同学家长利用权利关系来找商会华人的麻烦,大打出手,来商会好似踢馆。叶问出面一对一单挑,幸好打赢了。因为赢了,才赢得了信服,尊重,获得平等,权利。
假如没有赢呢,一样是打不过人家呢?我想,仍然还要接受不公平,接受屈辱。
如此看来,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的在忍辱负重中前行。国家的强大,民众不受欺凌,能得相应保障。同样,一个家庭殷实富裕,也不会让外人小觑。子女会得到好的教育,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昂扬的姿态,有信念战胜一切。相反,从困苦悲切中走出来的孩子,则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在没有完成蜕变之前,必然要过着忍辱负重的日子,或者因此沉沦。
想要有自己的声音,保持自己的个性,但又不够强大,那么活着一定是不安生,不如意,而痛苦的。从现实的角度讲,讲道理是懦弱、弱者的需要,表现。有实力,是不需要动嘴讲的。拿到写作上说,用文字来讲道理,是苍白,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可笑的。与其讲道理,不如把现实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
最喜欢商会会长万宗华后来对他女儿说的话,做人要忍,但是,忍不了就去还击。
最感动的是叶问为了儿子,身得绝症还去美国为儿子寻找安排学校,希望儿子得到好的教育。然而,孩子并不喜欢读书,也不愿去美国,他喜欢打拳练武,并希望爸爸教他。在现实中,是按照家长的经验安排来教育孩子,还是尊重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既然美国那样对华人不友好,为什么还要去美国,美国还有唐人街?不去不行吗?去,一定有去的理由。不去,也未尝不可。在小,是一种选择;在大,走出去,交流才会更大进步。
在之前,美人不接受中国功夫,看不起中国人。在叶问等大师的宣扬努力下,通过实力说话,用“拳头”证明,美人认为有利、可取,后来不也是逐渐接受了吗。
所以说,事物并没有绝对的界线,不分国家,不因肤色,只要是有利,有益的,能让我们进步,促使我们变好,一定会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