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国5000年历史的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历经了起起落落,又从中出了许多圣贤,每个主张儒家文化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继孔子——儒家的创始人之后,又有了孟子和荀子两个儒家的继承人,这两个继承人对人性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孟子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是人之初,性本恶。那么这两个观点哪一个更有道理呢?
首先我们要说明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的本并不是真正的本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本身的本,而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弱,所以说在人生下来以后需要学习,需要扩而充之,不然就会被遮蔽,特别是在你处于不好的环境的时候。其实在这里孟子就是把人性的高贵之处,就是人所需要的可能性自主性体现了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修炼的话,那就是向善的,但如果不修炼,本性就会被遮蔽,就是恶的。其实这个观点和帕斯卡尔还有康德的观点很像。帕斯卡尔的意思是,人是一个理性的能思想的,但是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苇草,同时他很容易致命,但是人性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有理性,她能选择,她可以思考,这也就是孟子的观点,这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思想和不同于本能,本质的独特性。而康德的观点可以说是与孟子的非常相似,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和可能性,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和本性。而他所说的头顶的星空,是有三种的理解方式,第1种是一层敬畏,第2种是跟宗教上帝有一层关系,还有一种就是头顶的天命,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命。所以这两个观点都和孟子的这个观点十分相似。
那么荀子的观点又是什么呢?荀子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恶,需要后天的努力与学习。这和基督教很像,基督教也就讲究人生下来就是去赎罪,需要向善,但是这个向善需要依照的上帝而行。但是荀子的这个观点这就会出现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教化无法改变本性,本性如果这么轻易的就会被消失,就会改变的话,那他就不能起名叫做本性了。第2个问题是。如果教化没有达到他想达到的目的,从而越来越严格的去教化,那么最后就很容易教化出法道,把人比作物,这也就是为什么荀子的学生是法家的开创人。还有第3个问题是所有人都是恶的,那么那个第1个向善的第1个可以教化人类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这有三个问题。同时基督教也会出现几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如果是信基督教的话就做信使,但如果不信的话,这个教义完全是没有用的,第2个问题是教会会出现问题,因为人是无法直接与上帝沟通的。第3个观点是动力是为了自己,虽然结果是向善的,但是动力和结果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两者比较起来,我还是更认可孟子的。
但是孟子和荀子两个人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两个都是注重礼义,他们俩指的道统是一样的,本心也都是让人有仁义礼智,不管是后天的培养还是天生的本性,这就是为什么后人也认同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