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对以前的一些课程进行复盘,有了很多更深入的认识,总在说学习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非理性的人们认识世界是感性的,而现实世界的资源最大化却总是无情的,客观的。
事与愿违的客观世界和事与愿服的主观世界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通过经济学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和事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特别是在集体、政府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协调上。特别是在咱们中国,每当发现某些不太好的现象时,我们总希望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改变现实,却始终会获得事与愿违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楼市,现在大家都在说:每一次调控之后,房价涨得更凶了。不管是国家出台的政策也好,民众的购买意愿也好,都是希望房价降低,却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经济学家告诉了我们原因在哪里…
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感受总是不一致的,在太多的时候,我们看待问题时没有考虑到问题的实际和根本原因,只看到表面上的东西,根据表面情况做出的判断得到的也只是表面情况的结果。每年春运都是咱们国家最大的难题,回家过年是不是刚需?铁路运输是否需要扩建?空置率和边际效用递减是否有过考虑?城市聚集效应下各级城市的房价是否合理?为什么会说发国难财是好事?
从需求和供给上进行分析,能够把问题看得更清楚。理性判断:当需求大到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时,其他纬度都可以让步。而现实中的人们总是感性的,既想得到A又不想失去B,在关键时刻还会纠结或者做不出选择。在理性世界里,会对每个物品、情感进行标价,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价格(这是属于每个人所独有的价格)。理性判断,感性决策,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说法。
感性认知是每个人对自己过去经验的集合,是结合自己的情感,学历,经历等汇集而成东西;而理性认知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判断,在我看来更像是以第三方视角对现在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和计算,不参杂情感的计算。
在最优选择的前提下,结果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情感和道德的限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出最有效的最好选择,但却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最好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