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谈起十日内观,有感而写此文。
十日内观(以下简称内观)是南传佛教四念处修法的一种推广方式,十日中禁足、禁语、过午不食、全天静坐,静坐用内观方法,相当于国内的禅七,只是禅七是要跑香的,内观则基本禁止运动。
向来修行都和神秘在一起,就算是自称非宗教的内观,参加者也不免被其做法与氛围影响而产生神秘之感。本文试图破除这些神秘,希望对修者有所贡献。
静坐修道,无论你用哪种方法,不外乎“积精累气”。这个词是道家的,但一语道出本质。
为何要禁足、禁语、过午不食,都不外乎积精。用现在大家都用的话说就是:积蓄能量,让身体尽可能少消耗。运动、言语、思考、饮食,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因此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保持安静,身体与心理上都安静下来。
《黄帝内经》认为,阴精可用饮食来补,而阳气却只能心静可补。因此,要让身心都安静下来,外在的条件就是以上那些。当然,适当的运动是有益的,比如做一做五禽戏或八段锦,跑香也是简明的方法。内观的不动却不是太好,容易造成身心较大的压力。
但许多修行人有个误解,就如同当年的气功什么法什么功,我学的这个法最好,你的不好,别的不行,只能这个,不可置疑……比如内观的身体扫描,是身念处的一种方法,但并非只有此一法。也不是只有这个法能产生身体“消融”这个觉受。实际上,任何方法来坐,甚至不要方法,坐下来安静数日,只要身体不许动,百无聊赖之下,心也会突然安下来,后面一定会有“消融”。所以,一切修行方法,都是一个“系缘”之法,让心能够围绕着这个单一的“缘”来转,心慢慢简单而安静,如此而已。并非你扫描导致了“消融”。
静坐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有一种就是法执造成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其实是不要用方法的,就这么静坐着休息就好。如果身体虚弱就做功夫,那就容易出问题。比如内观中出现恐惧,这是修法太紧,导致能量消耗太大或收得太紧,中医说肝虚则恐,就是肝的舒发能量的功能受到了制约。所以在身体虚弱或者太紧张(阴虚)之时,休息而非修法——更好一些。
再就是气血淤滞之后无出处或杂念纷飞,抑制了“炼精化气”,就会出现不通的现象,腿疼是最常见的现象了,其次是身体的疼痛。而气血集中于头部不散时,又会有杂念丛生而难制的情况。
对治这些现象通常是做些运动为益,比如五禽戏,将各主要经络拉伸一下,有助于气血的通畅。其次是放松,修法上先停下来,重点调身,让身体完全放松,调整姿势让自己处于较舒服的状态,包括不用盘腿而用跪式(中国跪坐)骑鹤坐;调整脊柱,直或者弯,让气血走通为要,不必一定强调挺直。总之,重点是安静而放松,法门只是帮助做到这一点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能够如何如何的。
身心放松,气血就会活泼的自主流动,身体就会自动的开始恢复它本来的一切功能,细小的经脉也会慢慢松开让气血通过,人的皮肤都会得到滋养,不用说内脏与骨骼,都会得到滋养。所以静坐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心静下来,气就顺了,血就通畅了,身体没有任何紧张了,这时,那些疾患之处,有寒气或者受伤的,都是紧成一团的,或者堵塞着垃圾废物的,气血就开始发挥清洁功能,冲散或者化开它。这时,会有各种身体状况发生,比如最简单的是出汗,什么地方寒气重就什么地方出汗,我刚坐的时候,背部汗如雨下,之后就很少感冒了。还有胃部的翻腾,胃部有积食或者溃疡或者各种淤滞的,会吐一些东西甚至淤血(鲜血不行),通常都没啥问题,过后这方面的病就会好起来。还有泻的,也没关系,把脾胃的寒气都赶走了,人就暖洋洋的,这时才真是有进境了。
有人坐下来会有各种梦境或者幻境,哪怕你见到佛菩萨或者名人英雄等等,都别当回事,就是梦而已,心有所思而成,并非你有什么进境了。当然,身体好了,梦也许就会很开心,这也没啥,只是高兴了呗。
一切因静坐而起的现象,都不用担心,严重了就休息,别坐了;精神状态好则可以继续坐。静坐不是考试,不是玩命,也不是困兽犹斗,而是休息,是放弃掌控,让身体自行其是,让一切都自然而然。
此文不是说各种法门都一样,实际上都有适用人群,只是万法归一,最终都是一个“格物致知”,知之后,就是止、定、静、安、虑、得。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理论来解释一番,但不用多想,只是为了凝神静气,让心休息。虽然做功夫的时候心很累,但做完了一放下,心就空了,这时候就是所谓“心彻为知”。所以做功夫时,做着做着,觉得这样很累,放松一下,就有进境了。并不是法门有什么神秘,而是心单一了,念头少了,把修法时的那个念头拿掉,就空了。南怀瑾老师称之为“加法”。当然还有“减法”,那就另外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