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我读的尹建莉的第三本书,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如果有读者同我一样已经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就不太推荐大家再读这本书了,作者的很多观点在前两本书里已经叙述得比较完备了。
我得到这本书,源于儿子的幼儿园——随外晨星幼儿园的家委会的福利,每个家委会成员都可以有机会阅读到一本育儿书籍,读完还可以还到学校与其他家长交换书籍,感谢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周到,孩子的确需要学习,家长同样是需要的,甚至是更需要的。
这本书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尽量挑选一些以前我没分享过的点来写一写。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人比人,气死人。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很多时候活得不开心可能都是来自于一些莫须有的攀比,父母不旦会将自己和其他人攀比,甚至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甚至攀比得顺理成章。这本书里引用了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
这里说一个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个同学的儿子在国内某一线城市的公立小学就读,当时为了进这所学校,为了进目前所在的这个班级,花费了不少心思。然而,孩子在班里的各项发展并不如人意,他们那个班级会对孩子的各项表现进行星级评定,评定标准细化到令人发指,家长随时打开手机都能看到孩子的星级评定变化。我那个同学常常因班主任的接二连三的微信消息轰炸,整的非常焦虑,而消息内容无非是孩子刚刚上课在玩小玩意被扣了星,孩子刚刚下课和同学疯闹被扣了星,孩子上学忘记带本被扣了星,孩子上学带了女孩子的发卡玩被扣了星……诸如此类的消息不停地出现在家长和班主任的聊天窗口,班主任把精力全盯着班级的量化考核,每个孩子的星级评定,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这个班级是领导眼中的“好班级”。
很多妈妈们都面临着孩子上学择校的问题,除却考虑距离远近的问题、收费的问题等,最需要考虑的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而不是校门口挂了几面牌子,更不是个别教育局领导口中的“好坏”标准,如果学校把精力放在各项评比上,放在如何迎合上级领导的标准上,很难真正花精力去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不只是班级管理、学校管理要远离恶性评比,我们教育孩子更是如此。这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培养竞争力的的奥秘正在这里。”夫唯不争,方能于天下争。我们做家长的,还是把注意力多收一些回来,提升孩子的自身竞争力才是关键。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书中说到|“人的情绪有互动性,投射出去的情绪往往会反弹回来,每一次反弹都是强化,好情绪有好强化,坏情绪有坏强化。”我在育儿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我发现孩子在和我交流时表现出烦躁、焦虑、生气的情绪,我会马上察觉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不对劲,然后迅速克制,进行调整。很快,孩子的状态就会好很多,我们的沟通交流就会变得很顺利。
但是没有哪个人是完全没有脾气的,包括大家眼中没脾气的我本人,也有气的跳脚的时候,但是一般只有我妈妈和我妹妹见过我这种生气的样子。很巧的事儿是,我写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儿子正在听故事《父与子》中“妈妈的温柔教育”,故事里的妈妈非常凶,儿子和爸爸总是很怕妈妈,这时我儿子突然来了一句“我妈妈从不凶我,她很温柔……”开心,是我的暖心天使没错啦。
书中写到,“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唠叨是把小刀子
书里说“一直重复一句废话,除了让孩子烦,给孩子压力,有什么用呢?”“卢梭说,当上帝希望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我也听过类似的话——教会人道理的从不是说教,而不是南墙。
“唠叨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想来,唠叨真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前年,有一次我在班里进行民意调查时,从一个男孩子那里得到的建议是:希望老师不唠叨。这句话立马让我惭愧地反省自己的状况。那段时间,我特别焦虑,对待学生也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好,我总是在重复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希望对方能表现得像我预期的一样,后来发现,百害无一利。当我说的话过多时,孩子们便不再认真听我说话了。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留心自己所说的话,当我开始自我控制之后,情况好转了很多,比如之前讲一张试卷可能需要两节课,当我改变自己的表达时,只需要一节半的课时,甚至有时候一节课就讲完了。我是这样自我控制的:每句话都只说一遍,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时,略加停顿,让同学之间复述老师的讲解要点。当我这样开始做时,学生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发现老师的节奏变快了,而且没有废话,所以每句话都要认真听。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如我当年那般幸运,能遇到一个对自己说实话的学生,我们可以察觉一下自己的表达习惯,比如有意识地去录一些谈话类的小视频,看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干净简洁, 也可以问问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他们应该是唠叨的直接受害者。在这条路上,我也要继续与自己的毛病作斗争,毕竟狠人话都不会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