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居

作者: 果菲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15:56 被阅读0次

文章一开始便给题目"无人居"解了疑,"我"家的小土屋,因父母辞世,"冷落无人居,故得名。"把得名放在"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的大背景下,然后推出"无人居",文章便有了时间上的纵深感。房子叫"居",显得文雅而美好,而"无人"又萧条悲凉,略略数字里,饱蕴着作者的情感。

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的笔触将小屋推向记忆的深处。

小屋是父亲花一百多块钱买的,"我"在此"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以至于青年"。所以对小屋的记述,实际是对小屋里人事的回忆,屋子里的人事,人事里的屋子,彼此不能分开。

作者写屋子,少有直接客观的描述,更多是关涉记忆的印象:邻家山墙高起,于是"屋内光线黯淡昏黄"便定格脑海;潮湿的土墙下",印象更深的是母亲陪妆的"红柜",装满了"碎布破衣,针头线脑".;屋已逾百年,椽子裸露,"冬天蒸笼罩雾,上面如被冰雪;夏天,缕缕丝丝的老尘落下,地上炕上洒满了薄薄的一层",是小屋的四季常态;"严冬或是雨雪霏霏日子里",屋里母亲的烧柴的风箱"拉得呼呼作响",小屋白天冬夜的暖意是最美的回忆。

光线、色调、声音的印象化细节,氤氲出的是在小屋里的一个个画面、一段段往事,其中充满贫穷的辛酸和生活本身的温暖。作者成功地把读者不仅引到作者对小屋的回忆里,更引导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回忆,从而引起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达到很好的文学效果。正如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也如中国艺术里的留白手法,惜墨克制。

文章的更具画面感和叙事性的细节还在后面,这世细节侧重写小屋里的人事。

那贫穷日子里窗上三孔玻璃的悲伤故事;那寒夜中灶火燃烧,一灯如豆的说不清的快意和安全的感觉;那在父母和乐中挑灯夜读少头无尾旧书的惬意,这些都是在小屋里的记忆。

小屋里,有母亲深夜不眠密密缝的剪影,和回荡耳边的穿针引线的声音;有母亲做好的热乎饭,打包整齐手温尚存的被褥。还有伟大的父爱,"家无隔月粮,但走时,炒面袋装了又装;从来是清贫寒素之家,但走时,手里已握了二十块",十多年如此。

所以,"虽是陋室,永志难忘"。

而现在,父母去了,小屋野草摇曳,灶火冷了……"只有门前小河作着活活的絮语",这些细节,既是对前文细节意象的照应,也是与前文父母在世时的温暖的对比,这种意蕴情感,我们非常熟悉,人事变迁后白石老人的"荠麦青青",先民的"彼黍离离",樊川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古今悲凉无不同。

送别父母,"烧了纸房,五间大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里面有现代化的家具和摆设,乡亲们说:老俩口往后的日子一定好过!"于父母,但愿如此;于生者,唯此而已。简洁的语言,无尽的悲伤。

父母已逝,小屋无人,一把大锁锁了屋门,从此,"无人居"成了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叙写着一种生活的状态,倾诉着不尽的思念。

相关文章

  • 竹屋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令人俗 竹屋 常指主体部分以竹子为材料 供人居住或者商业用途的房子 如竹舍...

  • 心归田园

    都有压力 学会释放 积极乐观 阳光向上 身忙心闲 自然无烦 人居闹市 心归田园

  •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在《孔子家语》上也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天,鲁国的国君向孔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事情,...

  •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中国有句老话: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所说的福人是指这个人本身内心很丰盛,没有怨恨;所说的福地是指居住的地...

  •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在北京这么久,搬了好几次家,村里、公寓、半地下、一居、两居,房租也从500、800、1800、2400、2500一...

  • 太平盛世

    这是个太平盛世。 有的人居安思危, 生怕被时代抛下。 有的人安于现状, 在这个时代无欲无求。 那种是对,那种是错,...

  • 人居自然

    什么是“人居自然”,最近常想。 我的理解,所谓人居自然:人居于自然间,与自然和谐,与生活便利,得山水滋养,尽人事情怀。

  • 非人居

    三山外 有仙居 晓出临日去 波痕推帆进 蓬舟轻 此彼遥 雨浩雾渺渺 人定舟惶惶 心无向 渡不出 飞鸿驾雪过 却惹烟...

  • 凡人居

    凡人居,余大学时宿舍之谓也。 刚进学校不久,系里就举行了一次“新生寝室美化大赛”。这种比赛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旅人居

    旧物一堆 怎么忍心废弃牵绊太多 如何畅游天地带不走的 都装进回忆放不下的 就写成诗句生如逆旅 在这世间寄居十方一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人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yw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