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
思想学家卢梭说有三种对孩子无益反有害的教育方法,它们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可惜千百年过去,我们依旧纯熟地运用着它们。
朋友给我发来微信,告诉我在昨天的聚会上,她3岁的宝宝执意不坐婴儿椅,朋友苦口婆心从“你不坐会摔下去”到“坐餐椅的孩子是最棒的”,耐性耗尽,孩子却变本加厉变成了又哭又闹。
事情以朋友大发雷霆结束,一顿饭也吃得不甚愉快。朋友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物质是不成问题了,教育起来却好难啊。
我说:“那你回家后有没有跟宝宝聊?”
她说:“聊啊,我和他说,虽然妈妈揍了你,但妈妈也好难过,妈妈也是担心你吃饭不安全,妈妈很爱你的。”
我说:“下次就让他跟你们坐在一起嘛,其实没那么危险,但那顿饭会吃的很开心。”
她说:“这怎么行!”
当我们想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在了道理的制高点,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逻辑要求他们,却很少顺着孩子的眼睛真正去理解他的想法,解决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
把教化当做教育,
这样的教育,不如放弃。
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喜怒哀乐
3岁以前,孩子本身处在认知矛盾中,意识中的自己还可以掌握世界,但现实中他们连指挥父母都做不到。
他们弱小而天真,我们却常常不自觉把他们放在成人的标准里,指责他们“无理取闹”、“没事找事”、“喜怒无常”。
电影《驯龙高手》里,部落统领伟大的斯托里克靠武力驯化了无数猛龙,但对于传说中最强大的“夜之怒龙”他束手无策。他的儿子小咯咯常常幻想自己可以像父亲一样驯龙,但每次出征都因为力量弱小沦为笑话。
一天,他邂逅了“夜之怒龙”,慌乱过后,他惊讶地发现对方只是只受伤的龙宝宝,心有怜惜的他不知不觉放下所有驯龙规则帮它疗伤、陪他玩耍,温柔以待,甚至陪他落泪。
奇迹出现了,“夜之怒龙”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和侍卫,成为他专属的“无牙”。
我们要面对的孩子,既是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理解和感知之道的小咯咯,更是看似张牙舞爪,实则索求加倍关爱的龙宝宝“无牙”。
不妨适当地放弃逻辑、相信感觉,
因为爱和尊重,是抵达他柔软内心的唯一路径。
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
今年日本票房冠军《垫底辣妹》讲述一个边缘女生逆袭的故事。主角耶加终日浓妆艳抹、沉迷吃喝,到了该升学的时候,却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面对这样的孩子,补习老师坪田暗自决定将计就计。
坪田老师说,日本第一私立大学拥很多的帅哥,让耶加把它当做高考志愿。坪田老师的补课规矩是:每做错一道题目,就要当众卸一道妆,大惊失色的耶加连夜挑灯夜读。
坪田老师用耶加最喜欢的漫画《幽游白书》来讲解历史,在她快放弃的时候鼓励她:虽然答案都错了,但答得很有创意。电影中的耶加最终考入了日本第一私立大学,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你看,一个将近成年的孩子,尚渴望顺应她的爱好,以激发她内在的热爱和动力,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
顺应孩子的认知高度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岁的男孩伊夏拥有一切让老师头疼的特质:听不懂最简单的指令,面对任务他的大脑自动开始神游,穿衣服都比别人要慢出一倍时间。
所有人都嘲讽他,只有老师RAM读懂他的焦虑。RAM的处理方式是:放弃所有的强化和灌输,允许一切事情都放慢节奏。
单词背不出,慢慢背;
数学做不出,慢慢来;
他甚至观察到他换衣服时尖叫,是因为衣袖太紧,他无法抖落的无助和恼怒,RAM一边示范如何先解扣,一边注视着他的眼睛,避免他分神:只是换衣服而已,当然可以慢慢来。
电影的最后,伊夏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天才,所以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
当他画出一幅宁静而绚烂的图画时,观众们流下了眼泪——那是一朵在枯萎边缘的花朵,重新绽放的光芒。
很多时候我们想教育孩子,
是因为我们自认为
比孩子更懂得这个世界。
但其实,关于这个世界,
不是孩子不懂,而是我们不懂。
他们凝神窗外,因为他能听得懂鸟儿的交谈;
他们放肆奔跑,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满了自由和快乐;
他们不按要求乱涂一气,是因为他们的脑中没有所谓的“应该”教条和规则束缚。
他们是初来人间的天使,我们所执着的教育,无情加上了限制和枷锁,让他们慢慢熄灭了自己的光芒,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成人。
我儿子葫芦最近迷上了iPad,几度阻止无效,我接受了这就是时代的特征,10后的孩子天然跟电子产品捆绑,与其抗拒形式,不如重视内容。
我下载了一些自认为很不错的动画片,幼儿歌曲软件,甚至下载了一个顺势教他英语的软件——叽里呱啦。
我喜欢这个有上千首经典英文儿歌、地道的英文动画、英文绘本、MV的免费资源库,我更喜欢这个APP隐含的理论:对3岁的孩子而言,他不需要正襟危坐、高度紧张,就算是学习,也应该以快乐和柔和的姿势出现。
早起的时候,我用“起床电台”把他叫醒;洗澡的时候打开,听一首This is the way we take a bath;晚饭后,一起依偎着看一个英文绘本。
久而久之,打开iPad学英语,居然成为葫芦的爱好;没有刻意学过英文,但通过看免费的BBC原版动画,他嘴巴里常常蹦出类似Africa、sunshine、friends等词汇,我也并不奇怪。
想当初,若是一味阻拦他看iPad,甚至玩起“猫和老鼠”的躲藏游戏,想必现在iPad反而成为他心心念念最放不下的神器,一旦得到,会玩得贪婪又急切,更难放手吧。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
若有一天,你懂得四两拨千斤,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你会发现——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放弃教育。
亲爱的朋友们,允许孩子自己自由的探索和发挥天性吧。你今日的“允许”,将会成为他日后的成就与光环。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祝福大家。
关注公众号:【康桥教育集团】,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