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书是『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一一设计出精进的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本文将从对其中一个切面入手,整理读书笔记,给你满满的干货。
图片来自网络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你是否想学某种乐器却迟迟没有行动/你是否因为当下烦杂的工作而心生懒惰/你是否立了无数次flag却依旧啪啪打脸
对于看似很难的事,我们会产生恐惧,而对于分分钟可以解决的小事,我们也会找各种理由拖延。正是我们的懒惰、拖延在本该有的行动面前树起了重重障碍,导致我们越来越难以开始行动。而事实上,一件看似很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很容易。
美国作家安·拉莫提曾讲过一个故事。30年前的一天,安十岁的哥哥正为明天无法上交一份作业而苦恼。这份作业是一片有关鸟的报告,三个月前就已经布置了,可他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都不知道怎么动笔。这时,他的作家父亲走过来对他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没错,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动笔。哪怕只有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只要写出来了,就有机会把它改好。
有人说,做事情时机很重要。但是当时机还未到来时,你就只能等待吗?等待的时间又要多久呢?而当这个时机真的到来时,你又是否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它并牢牢抓住它吗?对于未来,我们不确定。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之上,与其等待,不如即刻行动。
从『未完成』到『已完成』
传统的教育一直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做好准备』。所以,老师们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方法,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做准备』,从小学到大学、博士,花了近20年时间。实际上,这种『先做好准备再上场』的观念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因为我们总会有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总有能力上的短板,总有遗漏的信息。只有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才能有更切合实际、更清晰的思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修正,才能真正将『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业战略时曾提出过一个『匠构战略』,他认为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这个战略执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订战略。就像一个制陶工匠,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瞬间陶器都在变化,工匠需要敏锐地察觉变化并适时调整策略。
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等到完全准备好再上场,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先上场再适应,虽然可能一开始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图片来自网络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这一概念最早由埃里克·莱斯提出,刊载于哈弗商业评论,并有出版物《精益创业》。它指的是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最基本功能、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和常规产品不同,MVP更侧重于对未知市场的勘测,用最小的代价来验证你的商业可行性。
所以MVP的核心思想是,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最终进化出最好的产品。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当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时,或许我们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甚至施加各种美好遐想或预想种种困难,可是无论我们考虑得多么全面,一旦投入实践,美好幻想或一触即破,或不适应现实,或遇到的问题比预计来的更加棘手,导致我们更容易中途放弃。所以,借鉴『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多线程』的工作。所谓『多线程』,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同时担负几种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会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也就是说,任务转换会产生『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
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会对执行任务B产生干扰;另一种是执行B任务时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这需要花时间,并且有可能不完整。
举个例子,我们在上课时,如果同时玩手机游戏或使用聊天工具,会发现很难再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Ellis等(2010)的研究就发现,比起不用收发短信的情况,在课堂上听课的同时收发短信的课堂记忆效果显著下降了27%。
所以,当我们面对多任务工作时,可以采取『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这个技巧要求我们区分『容忍中断』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相对完整的时间来完成『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此外,对于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要学会分层处理。比如加工文字和图片就是两种不同的认知类型。我们可以参考Photoshop画图的方式,将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不同图层相互独立,在完成一个图层后再完成下一个图层,最终作品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的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在写论文时,可能涉及到多个图层:逻辑框架、核心论点、数据、图表、文字部分等。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比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我们可以不是按顺序将这三部分完成,而是先把A、B、C的核心论点和逻辑框架写好,再集中寻找案例填充,再处理图表等。
图片来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所以当你每天都要处理邮件,又时不时想刷微博、朋友圈,还有一堆工作时,建议你最好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专门用来处理邮件,将相对完整的时间用来工作,在休息间隙刷微博和朋友圈。从此生活和工作是不是变得更加高效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你的Flag立好了吗?立好了就即刻行动吧!
(文章来源:“玉子成说”微信公众号 )
网友评论